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十题
定 价:62 元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十题
- 作者:马云志,郝相赟,张新平 编
- 出版时间:2017/7/1
- ISBN:9787010180748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16
- 页码:29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对“四个自信”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具体要求,分析了“四个自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坚定“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有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论。
适读人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人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据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论成果,对“四个自信”的内涵、特征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具体要求,分析了“四个自信”之间的紧密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举措和理论创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法、步骤、意义、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四个自信”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砥砺前行,不仅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辉煌成就,而且孕育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奠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的伟大成就,产生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挑战,目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发展的高度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的高度自信。道路问题关乎前途命运。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繁荣中国的必由之路。回顾和总结近代以来探索中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抱有坚定信心,并主动投身于伟大实践,才能使我们的现代化道路体现出极大的优势性。理论自信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可、肯定、信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我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人民的艰辛探索与努力实践,是我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最值得信赖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保证,它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云志教授,博土生导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政治思想。曾承担国家社会科学课题、甘肃省级社科课题、甘肃省纪委重点课题,出版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编》《企业文化概论》《先秦政治哲学初探》等5部,发表论文30多篇。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自信”
一、“四个自信”的提出
二、坚定“四个自信”的客观必然性
三、坚定“四个自信”的意义
第二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一、道路自信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二、坚定道路自信的基本要求
三、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一、理论自信的内涵、特征
二、坚定理论自信的具体要求
三、坚定理论自信的意义
第四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一、制度自信的内涵、理论与价值基础
二、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要求
三、坚定制度自信的意义
第五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特征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第六章 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增强“四个自信”的现实路径
三、坚定“四个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