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美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聚焦美学原理的世界性比较,从经典美学著作切入,呈现世界美学全景。所选12篇文章分别介绍斯拉夫民族美学原理结构与演进、美学著作选要,柏拉图思想中关于“美”的论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美学原理的类型与结构;基于对原理著作选要的分析,归纳各国、各文化圈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这些特点进行
作家陈章汉谈论美学的数十篇文章,包括《高山仰止》《海的胸怀》《动中见美》等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不是深奥的美学论文,有别于体系俨然、思辨性极强的文艺理论学术作品,也不是形而上的高谈阔论。其自成格局,通过轻松、优美的文字,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美,领略景观美,窥探心灵美,锻炼行为美,熟谙艺术美。作者正如一位知识丰富、语言生动、
艺术美学的传统绵延与中西镜鉴
本书生动记录了曾繁仁先生治学与从教的许多重要时刻,其个人学术的发展脉络,是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乃至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缩影;其个人学术的开拓转向,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中国文艺理论学科发展需要深度契合。本书真实展现了曾繁仁先生“从国家需要出发,做学问”的学者风范,一生致力于追求真谛、创立新义的学术勇气。
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对于克服主客二分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本书首先梳理了主体间性问题的理论谱系,将其区分为认识论形态、存在论形态、伦理学形态、社会学形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与主体性理论之间的关系,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本身是从主体性哲学中引申出来的,是对后者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的选集,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周来祥先生美学思想及当代美学发展趋势研究的论文。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的论文,试图揭示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第三部分是对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
《中国审美理论(第五版)》将审美问题放在人文价值科学的层面上进行探讨,试图以西方学说为参照坐标,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创构出具有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审美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了吸收和同化。在研究方法上,本书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书中阐发了儒、道、释相关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道互补”美学史观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并在《华夏美学》中确立和贯穿的重要观点,是其突破西方美学重围,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提升中国美学自信心而建构的重要理论成果。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的著作。本书梳理了“儒道互补”美学史观的形成、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过程,分析了其儒道同一、兼收并蓄等丰
汪裕雄是当代知名美学家,代表作是《审美意象学》和《意象探源》,二书一论一史,纵横相交,对中国古代的意象范畴做了深刻的思考与论述。本书是汪裕雄先生1978年起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所留下的讲义手稿,呈现了他以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象”范畴为中心,探索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溯及审美起源
美国哲学家沃尔顿的艺术哲学理论认为:几乎一切再现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都是以作品为游戏道具而展开的假扮游戏。假扮游戏是指作为游戏者的欣赏者有意识地假装相信虚构世界及其虚构事实为真实的行为。本书作者从沃尔顿艺术哲学理论阐释及其在中西方艺术中的应用等角度,对假扮游戏展开论述,并结合中西艺术史具体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全书设假扮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