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老子》中富含人生哲理的金句,以充分的译注和精要的阐释呈现老子思想基本内涵,让《老子》入门有抓手,进阶有层次。原文充分参详了多种《老子》版本,搭配了白话译文和疑难字词注音注释,阅读门槛降低;阐发立足《老子》本义,结合先秦各家子学对比探讨,征引中西现实案例譬喻说理,深入浅出又常读常新。采用小开本精装,图文并茂,双色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选《庄子》中近百个经典文句,以现代人的问题意识与关注的话题点导入,总结出有用与无用、自由与有待、同与异、梦与醒、工具与机心等88个关切点,配以注释、译文、解说,帮助读者在充分理解原典的基础上汲取思想活水。既回到庄子生活的战国乱世理解《庄子》,又以《庄子》思想观照当下社会与人生,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论语》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十三经”中唯一一部以记录儒学奠基人孔子得以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典籍,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主干,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论语》逐渐成为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书中的许多段落逐渐成为格言,并深深地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论语百句》则精选百句,浓
曾子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经注疏序》);《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国典型的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如果说《大学》讲的是“大道”,《中庸》讲的是方法,而《论语》则讲的是生活实践。《〈论语〉悟行》一书,在借鉴钱穆、杨伯峻等国学大师的解读基础上,充分还原孔子当时时代的生活场景,体会《论语》真谛,并立足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对接,来
《〈中庸〉新解杂议》为湖北工业大学退休副教授张之权撰写的学术新著。全书分十四章,十三万余字。书中分析批判了南宋学者朱熹提出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中庸之道背离了《中庸》的原意,是通过修改版本提出的错误主张,揭示了《中庸》原著的真正的中庸之道,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求真(或求实)
本书是对《孟子》一书的解读,书中保留了《孟子》的全文,且不更动秩序,以求忠于经典,原貌呈现。作者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又从比较哲学及诠释学的观点解读了《孟子》一书,以期与读者共同分享关于生命、世道、历史的意义,带领读者体验生命的感动与成长。
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
本书分四个部分展开。导论部分介绍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治理问题的意义以及《大学》的重要价值。文本解读部分说明文本诠释的诸前提性问题,并在进行初步阐释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观念与分析部分包括解读与分析《大学》政治伦理思想、梳理其历史流变并做社会史分析。当代考量部分首先通过相关考察,提出如何评估《大学》政治伦理的基本立场,然后评
本书分析现代西方社会的交往困境和儒家沟通伦理,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探究儒家沟通伦理在解决现代社会交往困境中的关键作用,并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指出,儒家沟通伦理不仅为中西方文化对话提供新的可能,而且对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独特价值,为现代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