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是东莞市虎门战争博物为纪念虎门销烟185周年的而编撰的学术专著。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叙述了近年关于鸦片战争历史的研究成果。并在对虎门硝烟精神的生成土壤、丰富内涵、血脉承继、时代伟力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视域下认识虎门销烟精神的
本书在坚持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取戊戌维新这一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角度分析该运动在政治制度变革方面失败的原因,从中总结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变革的具体机制。本书认为,戊戌维新在新型政治文化的宣传方面,影响范围有限,没有完成中西政治文化的整合,没有实现政治思想向政治心理的转变。因此,新型政治文化没有形成对君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
19世纪末期,随着西北边疆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加快推进“藩部内属”“行政一体”进程,试图通过“改土归流”对西北民族社会进行改造。本书基于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近代西北地区“改土归流”历史进程,结合多学科理论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与手段,试图揭示西北地区民族社会近代化改造的本质与规律,以期完善近代西北土司制度
《中国近代史地文献丛刊》是一套中国近代历史地理文献的影印本,“中国近代文献保护工程”系列图书的一种。《丛刊》是我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以来翘首以盼的一部实用性文献丛书,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构建完备的资料库。本套书为《丛刊》的历史篇,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任执行主编,共20册,收录34种,广泛汇集中国近代各种类型的历史文
《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本书对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审视和反思,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作一梳理,探究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本书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本书注重历史当事人的时代关怀,返其旧心,从广义的文化视角考察近代中国思想与社会的权势转移。全书跨越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学科藩篱、通过探讨近代大变局中传统的中断与传承、中西文化竞争的特异,思想衍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等各层面的多元互动,揭示近代中国社会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丰富特性。随着四民社会的解体和经典的隐退,出现了民国之中“
本书共十章,内容包括: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刘坤一,清朝后期重臣,湘军的统帅,三任两江总督,颇有治绩。由一介廪生到两江总督,其发展深受该时期湘系集团的影响。本书立足于晚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基于《刘坤一遗集》、湖湘文库丛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湘军》等史料,以及地方志、档案、日记等当时相关资料,以刘坤一在湘系集团的发展轨迹及作用为研究主线,以其主要履职阶段为
本书是一部中国近代历史通识读本,由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写。全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从鸦片战争写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一直写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真实、准确、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曾国藩、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作品对近代史上这些风云人物的命运、认知与抉择,同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书写,充满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