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击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
《*的年代: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
书中深刻地叙述了各国特别是各大国的政治、外交活动及彼此之间的博弈,披露了一些国家为谋取本国利益采取一切手段,包括互相利用、恃强凌弱、背信弃义、趁火打劫直至悍然入侵的事实。 对德军参加的东线和西线各战区的军事行动,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德国被迫进行两线作战,作者先后担任陆军总参谋部情报部长和在东西线指挥作战的经历,以
本书抛弃传统的治史思路,绕过每天见诸报端的战争与危机,直接深入人类生活的基本方面,对自1900年以来人类*重要的思想和活动领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作者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东研究所历史学教授、主任。本书既是研究20世纪历史的一个界碑,也可以作为读者构筑自己的20世纪史的参照物。
二战期间,《纽约时报》走向全世界的160多名战争记者,全面地报道了这场大战。《纽约时报》二战全纪实丛书由屡获殊荣的二战史权威学者理查德·奥弗里2013年亲手挑选,从著名领袖到英勇将军,从铁血战场到平凡士兵,以*现场感带领读者感受所有的战役、政治和个人故事,堪称一部宏伟的史诗。本丛书以时间为序,共4册: 《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二战中纳粹的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批判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正当性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
本书汇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采用将地区战场与时间线索混合穿插的传统写法,逐一叙述各个战场的全景进程,分为“序幕:战争阴云”“开场:远东硝烟”“爆发:欧洲沦陷”“激战:苏德大战”“蔓延:血染太平洋”“转折:决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拉锯:逐鹿北非”“反攻:光复欧洲”和“尾声:日本投降”,详细解读了二战的前因后果并点评了当时的政
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本书由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社权威出品,以全球视野描述了这场撼动世界的战争史诗,从纳粹德国的兴起到日本帝国的衰亡。作者凭借参战者的自述,包括他们的日记、信件、回忆录和口述,并辅以四百余幅珍贵的照片、实物和地图,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
1948年10月,东京审判即将结束之际,盟军总司令部(GHQ)准备设立特别军事法庭,对丰田副武和田村浩进行审判。丰田副武,原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军令部总长、海军大将;田村浩,原俘虏情报局长官、陆军省俘虏管理部长、陆军中将。法庭先是在位于丸之内的三菱仲一一号馆开庭,之后对丰田的审判于1949年4月26日移往位于青山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