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矮秆基因与产量潜力、节水节肥与抗病性、加工品质与营养特性共3部分,其中创新性较明显的有3个方面:(1)系统解析矮秆基因Rht24的起源、演化与功能,矮秆、株型紧凑、穗数多是中麦175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为高产节水型乃至旱地新品种选育提供了新思路;(2)中麦175是国内用VPM1育成的少数几个推广品种之一,抗麦瘟
本书是《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的法文版。我国于1996年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超级杂交稻品种得到大面积种植,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发展。本书是袁隆平院士对20多年来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首次全面总结,对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本书是《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的英文版。我国于1996年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超级杂交稻研究与推广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大批超级杂交稻品种得到大面积种植,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也促进了超级杂交稻的发展。本书是袁隆平院士对20多年来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首次全面总结,对超级杂交水稻育种、
本书围绕水稻灌区农田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影响机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和供水调度系统,采用田间试验、技术研发、模型创建、应用系统开发等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总结提出了水稻灌区农田节水灌溉理论体系及节水灌溉技术模式,揭示了不同时空尺度灌溉水运移规律及影响机理,系统测算了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探明了其主
本书详细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不同播种模式、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科学筛选了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抗灾减灾能力优秀的优质小麦品种,认真探讨了小麦节水栽培、化控技术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为指导小麦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本书对杂交稻育秧机插方式的发展和现状、杂交稻精准育秧机插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进一步例举该技术的模式和生产应用实例,对杂交稻精准育秧机插技术实际应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本书从回顾历史和近代水稻科学研究经验与成就的视角,提纲挈领地阐述了著名稻作学家丁颖教授的生平事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中国栽培稻种的分类,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试验研究,不同光温组合对两系法水稻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影响,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光温反应特性间的关系,两系法杂交水稻雄性核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小黑麦种子萌发条件、小黑麦种质资源的超干保存、小黑麦种子老化处理、小黑麦耐盐性研究、小黑麦数量性状多元统计分析、小黑麦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具体内容包括:节小黑麦的由来;恒温与光照对小黑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变温与光照对小黑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等。
本书主要阐明了施用石灰改良稻田酸化土壤的效果,明确了施用石灰对水稻产量、土壤肥力、温室气体排放、氨挥发、生物固氮等重要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效应,系统阐述了施用石灰对酸性稻田碳、氮、磷、钾等养分以及重金属镉循环过程的影响,为稻田酸化土壤改良、水稻优质丰产和土壤培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书内容运用人类学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遗产)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黑龙江宁安响水稻作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两个核心要素即渤海国文化带和响水稻作农业乡村社会文化带进行考察和理解,具体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农耕实践、传统技术以及文化系统中的“主体”等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而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