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先于引论中探讨两宋学术以及晚明东林学派,而后分章论叙黄梨洲、王船山、顾亭林、颜习斋、严潜邱、李穆堂、戴东原、章实斋、焦里堂、龚定庵、曾涤生、陈兰甫、康长素等五十一位学术人物的思想。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是一部清代学术史的力作。
王夫之与黄宗羲和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本书抓住了王夫之的精神脉络,展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突出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英雄情结;二是着力塑造辩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刚毅个性;三是发掘人性的闪光和高贵的人格力量;四是彰显书生报国,信仰至上的理想情怀。
《<<清儒学案>曹氏书札>整理》作者李立民对《清儒学案书札》的整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其一,将四百余通《书札》重新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其二,对《书札》中徐世昌的草书批语进行识读。其三,对《书札》中所涉及的重要人物,注释其生平。其四,对《书札》中记载的当时未能搜访到的文献,今据《中国古籍总目》等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述往以为来者师”(《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船山,基于对明亡这一历史变局的深刻反省,对中国历史、政治与学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船山重构儒学的*大特色,乃在于他将君子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作为”,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动领域,与君子成德修己的为学工夫加以区别;并将以治世为取向的政治课题作为儒学的核心关注。在此学术宗旨的导引下,船山建基于对理学程朱与
本书旨在从伦理思想史和经济学史的视域,以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为背景,结合与同时代英国亚当?斯密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比较,探讨颜李学派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论、义利观、“习行”修养方式、“经世致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容,揭示其在中国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学术兴衰的缘由和在现代的理论价值 颜李学派的伦理思想作为
本书选取了王夫之(明末清初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较为著名的文章,作者对此进行题解、注释,使读者在学习时更容易掌握。题解通俗易懂,注释中有对生僻字的注音标示。对弘扬王夫之的传统思想有深刻影响。
本书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明确地揭示了乾嘉时代的“道论”思想,在近百年的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成果中,第一次明确地从理论上阐明了乾嘉时代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其二,从语言哲学、实证哲学的独特视角研究乾嘉时代的语文学研究与考据学研究所包含的独特语言哲学特征及人文实证主义的方法,对乾嘉时代的哲学独特性做出较新颖、独特的阐发。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