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徐梵澄先生关于唯识学的普及读物
本书为中国佛教协会主编的“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本书为《摄大乘论》教学辅助读物,属原典类辅助教材。在释义中,除采用白话消文外,义理皆以世亲和无性二人释论为归趣,以实现方便今人阅读的同时不偏《摄大乘论》正义。在注释上,根据作者在闽南佛学院多年讲授《摄大乘论》至经验,对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释词以唯识学相关工具书释义
本书内容叙述金陵(南京)诸寺的沿革、制度、诗颂等。金陵为南朝故都,诸帝王多崇信佛法,故于此广建寺刹。其后,迭朝换代,寺多毁坏。至明代,建都于此,寺貌逐渐恢复旧观,共得大刹三所,次大刹五所、中刹三十二所、小刹一二〇所。本书卷一收录总目次与御制集,卷二收录钦录集,卷三至卷四十八分述各寺,卷四十九为南藏目录,卷五十以上记载各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全面整理和释读总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中的第一辑(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运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文进行包括“标音”“对译”“译文”和“注释”等形式的文本释读,主要针对字、词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文字通假、词语来源、语法形式等进行阐释。
本书对应整理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九《法界体性无分别会》(两卷)、《大乘十法会》、《文殊师利普门会》,首次刊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乘十法会》《文殊师利普门会》四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
本书对应整理卷三十至卷三十四《出现光明会》,首次刊布《出现光明会》五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数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和背景提供参考。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全面整理和释读总120卷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中的第一辑(包含卷一至卷三十九),运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文进行包括“标音”“对译”“译文”和“注释”等形式的文本释读,主要针对字、词和句子中所蕴含的文字通假、词语来源、语法形式等进行阐释。本分册对应整理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被甲庄严会》
本书对应整理卷十九至卷二十一《不动如来会》(两卷)和《被甲庄严会》(共五卷)第一卷,首次刊布《不动如来会》和《被甲庄严会》第一卷三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数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
本书对应整理卷十五至卷十八《净居天子会》(两卷)和《无量寿如来会》(两卷),首次刊布《净居天子会》《无量寿如来会》四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和背景提供参考。
本书对应整理卷十二至卷十四《密迹金刚力士会》,首次刊布《密迹金刚力士会》(共七卷)后三卷佛经的西夏文录文,并与汉文原典对照。书稿旨在为西夏学界提供一个基于汉译佛经的西夏文献库,以便为进一步认识西夏语词汇和语法提供宝贵的资料;其次是为进一步明确西夏仁宗时期校译经典的校经原则和背景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