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主义框架下的心灵因果性问题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本书各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访谈录:与大师面对面,收入了苏珊·哈克、冯赖特等世界著名哲学家的访谈录8篇。第二部分是交往实录:体会与感悟,是作者陈波所记述的他与西方分析哲学家的交往和他对他们思想的理解,共10篇。第三部分是国际研讨会纪实,收入了8篇国际研讨会纪实。
本书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哲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同样痴迷并致力于解答自己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后者迷醉于独立于自身的外部世界,而前者则惊异于自身。我们是生来合群,还是独立?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还是其它因素?人类追求卓越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知识来源于经验主义的感官知觉,还是理性主义的思考?逝者如斯,我们应更关注短暂时间中的永恒,还是永恒存在的光
本书是桑塔格*著名的批评文集之一,收录了作家1972至1980年间发表的最重要的批评文字,凡7篇。作家在书中怀念古德曼,谈论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分析卡内蒂的宗教性,论述巴特的审美意识,品味本雅明的惆怅诗意,纵论里芬斯塔尔和西贝尔贝格的电影。文集标题(书名)取自书中一个同名篇目,源自星相学,照该篇传主本雅明的说法,土星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对于经学诠释、出土简帛、政治哲学、道家范畴、佛禅义理、理学心性、现代哲学等,作者的
《野性思维》是一部涉猎广泛的大作,涵盖面涉及语言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集中体现了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的中心论题、基本方法、理论内涵和哲学价值。全书共分九章:1.具体性的科学;2.图腾分类的逻辑;3.转换系统;4.图腾和等级制度;5.类别、成分、物种、数目;6.普遍化和个别化;
《存在的勇气》是保罗·蒂利希的代表作,作者以“勇气”为切入点,回顾“勇气”概念从古至今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处理勇气现象的历史简图;区分了三种焦虑,并提出了克服种种焦虑的绝对信仰和存在的勇气。探讨和力图解决人的异化与异化的消除这一历史的重大课题。当今社会面对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恐慌,人的生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