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质量研究中,线下的实体服务质量和线上的电子服务质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服务质量研究还缺乏深入探索。本书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服务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访谈、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结构方程建模、实验研究等方法系统、深入分析混合服务质量的内涵、测量、影响因素、驱动机制和影响后果,以及混
本书将论述贝叶斯假设检验与模型选择的新方法及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首先,本书将简要介绍贝叶斯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贝叶斯先验与后验分布、假设检验与模型评估指标等;其次,本书重点讨论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中介分析、因子分析、多层线性等模型的贝叶斯推断方法,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贝叶斯方法在模型建
《中国数字人文发展报告》全稿约35万字,分为“中国数字人文发展鸟瞰”“相关学科与业界内数字人文发展分疏”“比较研究视野下的国外数字人文发展前沿”“中国数字人文年度专题聚焦”四个部分,下涵由不同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撰写的专题报告共18个。《报告》是以中国数字人文发展为对象,记录、总结和反思中国数字人文发展历史,推动中国在数字
定性比较分析(QCA)和其他集合论方法通过使用集合和寻找集合关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区分开。在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关于社会现象的陈述都可以以集合关系来表达,并且利用集合论方法来研究这些陈述,因此集合论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有价值。作为一本系统的集合论方法指南,本书分4个部分、13章,全面介绍了集合论方法中的基本
本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开始谈起,作者认为,这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运动,意味着人类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本书提出,这场社会变革运动的最深处,将要发生思维方式的变革,从分析性思维转变为相似性思维。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尽可能摆脱那些在历史上形成的偏见,勇敢地面向现实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着力于对新兴技术伦理治理“社会实验”路径的实践特征、理论基础以及应用维度的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伦理治理问题进行系统讨论,以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创新与治理协同共生的技术社会实验试点工程研究提供前瞻性探索。主要内容包括:(1)绪论:实验与社会;(2)技术社会实验的概念界定;(3)基于实验的新知识社
《数字人文》辑刊2024年第3期,共计收录文章12篇,总计约30万字。 本期设置7个专栏,承袭创刊以来的常设栏目外,新设“人工智能”专栏。 “文本分析”栏目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基于唐代文学相关数据库,对元和文学展开量化研究,探讨其基本创作生态;第二篇文章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开放性生成文本,开展职业性别偏见研究。“基础设
本书从研究范式、方法论和批判性思维入手,介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怀疑方法、定量方法、定性方法、观察和观测、问卷方法、访谈方法、抽样方法、比较方法、实地研究法、过程方法、文献研究法、信息方法、黑箱方法、评价方法、理解方法等。
本书以热力学为视角,以气候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建筑和其所处气候环境看作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在能量流动的逻辑中获得建筑气候策略的形式原型。热力学原型方法强调了气候、能量、建筑和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原型可以进一步转化为气候建筑形式生成的依据,并成为环境调控导向下建筑范式更新的动力,最终基于此探讨了气候建筑的热力
本书是日本学者、著名社会活动家上野千鹤子关于“如何写社科论文”的指导书。作者以培育出无数人才的“东大上野讲座”讲义与教学经验为蓝本,用18个步骤、143个具体操作,从寻找课题到最终口头答辩,结合实例讲解社科论文撰写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作者把毕生研究心得用亲切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讲述出来,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论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