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作者立足于“道”这一中华文化的元概念,认为中国古代法学本是一种道法学,认为中国古代法学的基本逻辑是“以道成理,以理统法,以法化俗”,道法学就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学。围绕这一基本观点,本书以“法俗史”研究为对象,通过对法俗史的研究,揭示中国道法学的起源、形成及其内涵。全书共53万字,分上、中、下三篇共15章内容。其中上篇
本教材主要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法理学中的基本问题,既是一本教师参考用书,也是一本法科生学习的辅助教材。教材所选案例均为相关领域的具有前沿性、代表性、经典的案例,能够对关联知识点进行深刻且明晰的阐释。教材通过“案例介绍-法理分析-文献扩展”的结构进行法理知识点的介绍,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性。此次修订使教材的整体结构更加完善,吸纳
凯尔森纯粹法的核心理论问题——也是隐藏最深和最难被发现和把握的一个问题——是,他要通过其理论创新回答如何在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过法律证护人的意志和自由。凯尔森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纯粹”让“规范”重新回归,让人的意义或意志重新成为法理论的中心。总的看来,凯尔森的法律科学重建同时面临两个任务:一是让法律科学获得独立,同时又不能
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延续,不仅在疆域上囊括了帝国东部大部分领土,在政治和法制上也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政治模式和法律制度。因此,法在拜占庭帝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各朝皇帝均积极致力于法律编纂活动,如《狄奥多西法典》和《民法大全》构成了罗马帝国晚期(早期拜占庭帝国)向中世纪拜占庭帝国转型阶段的重要成果。伊苏里亚王朝《法律
布莱恩·莱特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杰出哲学阐述者,也是法理学议题自然主义转向的核心人物。《自然化法学》汇集了莱特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作品,并补充了他为此书专门撰写的长篇导言与两篇后记,是莱特在法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代表作。本文集涵盖了一般法理学、司法裁判、法律现实主义、奎因自然主义哲学、法律与道德客观性
本书基于比较法学的视角,以我国近年在公法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前沿议题为切入点,将中日两国在行政法与部分宪法领域的相关研究作为主要内容,涵盖了公法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质、行政法法源、行政组织机构、行政行为理论、行政诉讼制度及部门行政法等多个方面,旨在营造对公法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式进行重新审视的话语空间。作者力求既
《法理》第15辑设有专题研讨1大众传媒普法与法学的人文性专题研讨2作为法学范畴的家特色栏目人工智能与计算法学论文案评5个栏目、20篇文章。内荣涉及法律感觉与普法教育、法律与文学、家概念的法学意义、人工智能在司法中的应用、法教义学的实务路径、国际法与国际环境法领域的法律原则适用等前沿热点问题。本期所收文章多属于交叉学科研
罗纳德·德沃金是近四十年来公认的最重要、最具争议的英美世界法理学家之一。本书分为十二章,从对法律实证主义的批判、唯一正确答案命题、法律解释论、宗教与生命等方面全面而洗练地介绍了德沃金的思想,增补了对德沃金近作《刺猬的正义》的讨论,并更新了德沃金著述的完整题录。
本书采用类似于《波斯人信札》的书信文体,通过一位法科学生与一位社会学教授的书信对话,深入浅出地阐释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和经典理论、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述法律系统的社会结构与变迁以及一些经典实证研究等,并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法律实践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在看似大相径庭的学术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
本书以法学基础理论为研究主线,阐述了法学基础理论及其研习意义、法学的界定、法学的历史、法学的品格、法律的内在质素,对法律的基本特征、法律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进一步对法律的构成要素和法律的施行、执法、司法、守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多维度地研究了法律监督、社会公共法律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的律师实务以及法律援助案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