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给第一次接触哲学的人写的。作者成功地避免了使用不易理解的学术术语,用通俗的语言让读者跨过哲学的门槛,走进智慧的殿堂。每一章主讲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如:对与错、政治、科学、心灵、艺术等),列举每个领域所探讨的关键问题,以及历史上不同哲学家、哲学流派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但
本书旨在呈现亚里士多德知识哲学之以形而上学为魂、形式逻辑为体的原貌,详尽复原他对实存者作为知识对象的逻辑建构工作。同时,本书也澄清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观念,其关键点是他对类和个体关系的把捉:个体是绝对实存者,同时,又总是作为类的成员实存,个体以本体相同而结成类。因此,本体根本上是个体实存者的本体,即可感本体(第一,即原初
本书按照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顺序,依次识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这三篇对话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普罗塔格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登上了公共舞台,并决心作为第一个在辩论中战胜强大的普罗塔格拉的人在雅典赢得声誉,从而使哲学的普罗塔戈拉式公众面相变得暗淡下去
《法哲学与政治哲学评论》是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法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本辑聚焦于“康德法哲学”这一主题,收录了多篇文章,其中既有国外康德学者关于康德法哲学思想的研究论文,也有国内学者对康德法哲学的分析与评论,还有法哲学与政治哲学领域的重要文献和名家访谈,从多方面、多维度展示了“康德法哲学”和“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主题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即在这一时期德国哲学革命中相继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它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辨证逻辑地再现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进程及其向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本书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描写自然人,第二部分叙述文明人是如何出现的。用象征手法揭示了真正的人类起源,探讨了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批判了封建等级关系。
弗里德里希尼采对文化、哲学和艺术世界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但他对政治领域的贡献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书将尼采的伟大政治思想置于他所处的19世纪末的德国和欧洲语境,展示了尼采是如何将俾斯麦的政治概念变成他自己的,从而使他能够提出一个统一的欧洲政治秩序的构想,即对英国和俄罗斯的制衡。这个秩序是由优秀的欧洲文化精英领导的,他们
本书汇集了康德美学的全部著述,收录了《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反思录》《实用人类学(节选)》《“人类学”反思录》《“逻辑学”反思录》等。
本书是周国平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毕生心血,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20世纪初的哲学思想,共三十讲,分为三册。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清晰、生动的历史梳理,一方面讲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另一方面把哲学家们思考的大问题提炼出来,和读者讨论。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
在这本小书里,滕尼斯以一位成熟的社会学家的视角,细致考察了他青年时代的偶像尼采的生平以及全体著作。他赞赏尼采发现了作为本原的生命、艺术以及真正的智慧,但其后期思想运动及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又令他备感担忧。最终他终于硬不下心肠,追随偶像尼采做一个自由的精灵,而选择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