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我国民族乐器予以系统分类,详细介绍包括吹奏乐器竹笛、笙、唢呐,弹拨乐器柳琴、扬琴、琵琶、阮、三弦、筝,打击乐器锣、鼓、板、钹,拉弦乐器板胡、高胡、二胡、中胡等三十多种民族乐器的性能、演奏方式、变现风格,以及改良现状和在民族乐队中所起的作用。
《阮视奏进阶训练》是由青年阮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阮专业教师邸琳著写的教材。在阮专业的考学、考团或是实践运用中,视奏已成为一个演奏者的必备能力,五线谱和简谱的视奏均十分重要。基于这一现状,作者产生了著写该教材的想法,希望能通过规范系统的进阶式训练,提高演奏者的视奏能力。该书稿共包含两大部分,分别是五线谱板块和简谱板块,目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大数据时代语境下的琵琶艺术、琵琶艺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一般概况、琵琶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普适计算时代的数据源、琵琶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模式探索、琵琶数据库的系统管理原则与体系、琵琶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对琵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本书运用大数据技术把琵琶艺术发展的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地域的情况都进行信息对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有92床古琴,从收藏数量与年代跨度上,在国内均首屈一指。上自唐宋,下延明清,另有部分年代待考琴或改良琴。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对馆藏古琴进行了一系列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图录,即从馆藏古琴中遴选50件保存状况较好,且在年代、琴式、类型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琴
本书以荆楚民族器乐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其特点在于:以某一地域荆楚地区的民族器乐为对象,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进行论述。其内容不仅涉及荆楚音乐文化区概况,荆楚音乐文化区代表乐种简介、荆楚音乐文化区器乐研究述评,还包括荆楚音乐文化区代表乐种的个案研究,既有荆楚民族器乐的总体勾勒,也涉及具体乐种微观分析。
本书从音乐文献史的角度出发,围绕《碣石调幽兰第五》的历史背景与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幽兰》的内容与来历、荻生徂徕的《幽兰》研究实态、与《幽兰》一并流传的指法书《琴用指法》、《幽兰》释读。
本书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青青与唢呐传人隋景山共同完成,全书通过对众多文献的整合与阐释,以及大量的田野采风为基础,展示了民间唢呐音乐在程式基础上即兴发展的具体方式,分析归纳民间即兴时运用的程式性音乐结构,从整体上认识程式与即兴的相互关系,从中可窥民间音乐自身独特的结构思维和流变特点,揭示中国民间唢呐音乐自身独特的结构思维
本书内容包含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章节分为“发刊词”“图画”“记述”“论说”“学术”“考证”“曲操”“记载”“艺文”“杂录”“编后语”等。
本书共五章,包括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器乐之琵琶、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琴、中国民族器乐之二胡、中国民族器乐之古筝等内容。
本教程属于技巧训练型教程,从柳琴学习的入门阶段开始,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柳琴演奏技巧以及音乐形象的理解力、表现力与教学紧密结合。全书由学前篇、入门篇、基础篇、提高篇、挑战篇五个部分组成,每一课详解一种技术点,包含基本动作要领、练习方法、音乐常识、练习曲、小结性综合训练等。书中所有练习乐谱都标明指法,并配有图示和文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