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含十余个主题文章。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天宫空间站中的生命实验、太空实验的关键角色,以及保护航天员安全归航的烧蚀防热材料;还将揭开航天站内黑科技——机械臂的神奇面纱。书中精彩篇章不仅涵盖未来月球科研站、火星探索,还有微小卫星的引人故事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门守护之重要性。此外,你还将了解到高超音速旅行技术的奇妙和飞机
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旋翼无人飞行器具有欠驱动特性,其平移和旋转运动存在强耦合,限制了飞行器的机动性能;在高机动能力、高容错和抗扰能力要求的应用场合,非平面配置的多旋翼无人飞行器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本书从多种新形态旋翼无人飞行器的结构特点入手,阐述其运动和动力
在载人航天活动的过程中,载人航天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太空环境十分恶劣,为了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对载人飞船、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的研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各个阶段载人航天活动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载人航天发展战略;二是要攻克载人航天器各个分系统的技术难关;三是要研制出高可靠、高性能的载人天地往返系统;四是
本书基于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预研课题等研究成果,面向国内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卫星和地面设备制造部门等卫星产业从事者,围绕空间频率轨道资源的基本特征,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通信卫星星座频率轨道资源的申报、协调与投入使用的规则程序,系统梳理了频率干扰分析涉及的通信卫星基础知识以及国际电联标准化分析方法等研究成果,重点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来,众多载人、不载人航天活动史无前例地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重要时刻,都详细记录在本书中:东西方两个超级别大国上演太空竞赛;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代表人类首次登月,标志着太空竞赛结束;科研卫星和应用卫星捷报频传,星际探测器不断取得突破,极大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
本书聚焦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讲述了人类探测太阳的历史,各种太阳活动的特征及表现形式,灾害性空间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预防措施,太阳的起源、成长和归宿,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太阳和极光观测、星空摄影等相关内容。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不涉密。在天基空间态势感知任务中,对微小卫星自身状态的确定及对感知过程的控制是所有行动的基础。然而,对于承担空间态势感知任务的微小卫星而言,由于受尺寸、重量、功耗等约束,星上资源非常有限;与大卫星相比,其星上测量与控制系统必然面临如何利用较低的硬件配置来完成较高的感知要求,最终实现高效费比感知的
本书共分5章,系统深入地描述了空间站的发展历史。第1章回顾了国际空间站的发展,并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第2章概述了发射载人飞船阶段、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与发射空间实验室阶段、建造空间站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应用研究,阐述了每个阶段的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第3章对中国空间站进行了详细解读,既有空间站构型,各舱段的主
本书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航天装备试验鉴定的组织管理、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流程分析与设计、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评估方法、航天装备一体化试验鉴定的案例验证等。
飞行器是一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其设计覆盖气动、结构、控制等多个学科,各学科的设计不仅非常复杂,而且学科之间相互关联,因此,将各学科有效组织起来进行飞行器多学科优化设计的难度较大。随着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飞行器综合性能要求的提升,飞行器多学科优化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本书是面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