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编年体虽然有叙述史事发生次序分明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因此作为一部经典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向有“号为难读”的“美誉”。张伟
宋仁宗时,民间和官方都在流传一种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民间到朝廷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整个社会舆论不停地发酵,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都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那么,有关甲
胡如雷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隋唐史专家,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和史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特别是在隋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建树。本书为河北师范大学整理老学者文库之一种,收录了胡先生生前精品著作、文章,著作方面收录了《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1979)、《唐末农民战争》(1979)、《李世民传》(1
本书稿以汉王朝的兴盛为视角,将丝绸之路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深入探究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本书充分利用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外文资料,将丝绸之路置于全球视野之下,探究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互动关系。首先论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与变迁的历史过程,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对河
《青年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主管主办,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优质资源而创设的学生学术刊物。作为一本立足社科大的史学著作,《青年史学论坛》倡导“大史学”的理念,鼓励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跨学科、多角度融汇人文社科研究,全面展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物博物馆学、历史人类学等学科优秀研究成果和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对邢地史前史、建都史、建城史,邢地的杰出人物,太行山的长城文化、邢台泉群的历史人文积淀、大陆泽的历史变迁、邢地水利的开发利用成果,邢地的丝织、铁冶、陶瓷、酿酒业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儒学、佛教、道教在邢台的传承发展,以及邢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等进行了全方位、纵深式的阐述。全书深入挖掘和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包括个人踏访、满铁调查、兴亚院调查、其他机构团体调查等诸多形式。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档案文献,客观上为从事晚清民国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中日关
本书为“黄浦岁月”民间说史系列之三,史料涉及的主要范围包括上海市黄浦区的豫园、小东门、老西门三个街道的区域。本书旨在传承民间说史,具有烟火气、小视角切入的个性化写作特点,通过追寻上海老城厢相关内容的亲历者、热爱老城厢文化的居民,以及作家和专业研究人员,来挖掘黄浦区昔日的城墙、城门、园林、书院、弄堂、老街、街镇和人物故事
本书作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现代的眼光,穿越时空的隧道,把人们从电子信息时代拉回上古的原始部落时期,通过品读西汉著名史学、文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史记》,深挖《史记》的丰厚文化内涵,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史记》中记载的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和故事,展现出生动且有温度的人物群像,阐述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胳,戎有受服,神之大节也。”此乃春秋时期周臣刘康公之语。显然,将“兵戎”与“祭祀”并列,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大影响。《孙子兵法》之《计篇》亦开门见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春秋时期军事专家孙武的眼中,战争已经上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