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计24.5万字,整体结构划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在逻辑架构上体现为总—分—总的布局。绪论部分论述了为何要提出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论题。本论部分分为五章,依次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艺影响力的形态、演变、机制、功用和运作的内容。结论部分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影响力理论。
本书稿共分导论和七章主要内容,在全面考察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主要内容,涉及列宁民族文化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教育科技文化建设思想等方面,并介绍了列宁知识分子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此外,本书总结了列宁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色与启示,强调了列宁文化思想的
随着人在自觉观念支配下创造历史的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速度加快,社会思潮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围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产生分歧和争鸣。面对此种情况,如果不能对涉及当代中国社会走向、历史走向、思想道德走向的社会思潮进行科学评判和有效引领
本书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国家与个人关系思想,从国家与个人关系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出发,探究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在认识到国家与个人之间悖论性关系即国家有促进个人的一面和国家有束缚个人的一面后是如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悖论性关系。但研究分析得知这些思想家并没有彻底解决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
本书主要是对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围绕马恩经典著作阐明私有财产的历史演变、私有财产的积极构成、私有财产的本质澄明、私有财产积极的社会批判、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历史逻辑以及私有财产批判的当代价值,呈现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既有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以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认同,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相关的价值规范意识。道德榜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它在启示一种深刻价值认同逻辑的同时找到了一种可以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感性教育方式,是沟通宏大价值叙事逻辑与日常生活价值逻辑的良好沟通载体,生动揭示了人在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理
本书遵循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从演进轨迹和逻辑展开两个维度全面考察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思想,在法哲学、异化劳动、现实人学、资本逻辑等多维透视中展现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生成路径,系统梳理马克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历史起源、基本特征、内在矛盾与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在与西方其他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比较分析中,凸显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英雄人物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采用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了英雄人物与事迹所承载的英雄精神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统分析了英雄人物及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的亲缘契合,提出英雄人物与事迹是“具象”的、“行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阐析了英雄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