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提炼出当前科学解释转向了语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化趋向。本书立足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理论意义与科学解释、科学修辞学的语境化趋向,提出了科学解释模型的语境建构及科学解释意义建构的语境计算化,在此过程中,还从数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现代视域下科学哲学的语境关联性。在整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进化主义、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逻辑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并成为西学东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科学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对当时中国的科学哲学发展、思想革命、社会进步等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起到了“开民智、树新风”,以及促成近代中国科学观与科学精神
科学使我们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类演化的关键,以及治疗十数年前还在肆虐的疾病。科学也威胁着我们,看看核毁灭、人种论和环境污染便知。我们该如何调和这两者呢?《科学哲学》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也论及关于科学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学本身,连同我们学习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几十年急速变化的,又特别检视了科学学的源起—托马斯&mid
青少年应该如何成长处世,养成科学品德?日本科学家藤(山岛)昭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精选56则名言,对照西方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的事迹,分别从何为人生、利他之心、求知、奋斗、成功等方面对话青少年。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科学对话,来自日本科学家的青少年成长书!
《天工开物》是明代杂家宋应星独立完成的百科类著述,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约10万字,涉及30多个行业,记录分析了130余项生产技术的情况。这是一部对农业、手工艺、工业技术、生物化学等民生日用都有济世之功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古代造物与设计研究之书,是研究技术与艺术、工艺与设计之间的桥梁,是东方设计学的朴素起源之书。《
《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制订的一套指导、监督和评价官府手工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制度。其篇幅不长,总计不到7000字,而内容非常丰富,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设计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也包含了当时的思想文化观念,其中科技和工艺设计的信息量相当大,内
本项目主要是梳理、汇集考古和科技史学者诸家释证,并结合有个人考辨。考古出土实物具体而零散,而《考工记》所载名物则系统化、规范化或级差化,名物的对比研究往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甚至大相径庭;由于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性、器物定名对于文献记载的依赖性、文献记载与汉儒、清儒成说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造成名物研究的分歧、争议和
自2018年起,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技术通史”本科生通识课,基于课程讲义,摘选出十五门关键技术作为主线,形成本书。本书篇幅虽短,但仍以“技术通史”为名,因为作者并不只是在古往今来无数技术发明中抽取零星碎片来展示,而是试图勾勒出某种整体的历史线索。在国内外,关于某项或某类技术的历史讲述有很多,但是对“技术史”作通盘整体把
本书作者对横跨108年的苏联(俄国)自然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全景式的展示,研究了自然科学哲学领域的思潮演进和重大事件,重新评价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公案,总结了处理自然科学、哲学和政治关系方面的教训,反思了学者走入误区的历史原因作者分析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领域主流和非主流学派的斗争,探讨了具有改革倾向的科学哲学家的原创性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专辑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与数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