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厦门大学法学院组织编写的学术论文集,以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为出发点,囊括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领域内容。在理论探索方面,既有刑罚正当根据的理论提升与实践面向分析,也有关于法律援助对象范围的生成机制与优化进路的探索;在法律实务问题研究方面,包含酒驾治理困境的成因检视及路径纠偏、一人公司财产独立证明法理重述及裁判
本书设“数字法治、“双碳法治”等4个专栏,22篇文章探讨的问题具前沿性和创新性,学术质量过硬,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围绕热点难点空白点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务实性探讨,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法律对策支持。围绕当前法律法学界热点话题——我国数据治理的主要难题,提出尽快完善算法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大数据证据材料的采信标准和强化数
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南北联动,创办《北大法学小课堂》,旨在将法学教师们平日在北京大学和全国其他法学课堂中给学生们传授的学问之道收集汇编,给初学者们提供一本可亲的读物。本书力图打破信息差壁垒,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精华,从细致入微的备课讲义,到手把手教学的案例分析、论文写作、模拟法庭培训,还有难得一见的期
本书系法学导论课程的配套辅助法学读物,由10篇案例评析构成,主要讨论了法理学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民法典之高空抛物制度适用、公共基础设施与林地承包权实现之间的冲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合同纠纷、劳动法中的工资薪酬争议、刑法中特别自首下漏罪之追诉与并罚、环境资源法案件中的预防原则之适用、行政确认与司法认定之权衡、反垄断法司法
国家治理是古今中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中世纪时期地中海世界的拜占庭帝国在国家治理中投入了极大的财力、物力与精力,从而在内忧外患的千年内保持其历史、文化和法治传统的延续、发展和创新,并启蒙了周边新生族群和国家,惠泽后世。拜占庭的国家治理以法律为其核心要素,以强大的国家机器维系并保证了其法律传统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
中国“调审合一”体系下,法庭调解与法庭审判作为两种相对立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具有不同的司法功能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客观上促使司法体制改革倡导“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诉讼机制;另一方面,在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现代化大背景下,司法实务上要强化法庭审判的诉讼功能。基于中国“调审合一”体系下法庭话
本书围绕“现代法学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法的价值与作用、法律的要素,系统地论述了民商事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刑法、国际法学,以期为读者理解与践行现代法学提供有家追的参考和借鉴。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对典型个案从多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现案件代理情况并总结个案经验。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本书所选编的法学译文乃晚清民初法学译文,上讫1901年下至1931年。不少译文系首次以简体中文形式呈现,涵盖了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国际法学等数个法学二级学科,主要涉及权利、法的性质和目的、法典编纂、法律方法论、礼与法、公法和私法、民法和刑法关系等内容。本书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近代中国法观念的域外谱系,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几十年来,李步云先生亲身参与一系列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立法和活动,对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等观念成为国家政策和宪法规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基于这些宝贵的经历,李步云先生对法理学的整体构建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思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严密的法理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法理学不断发展。
《正义的刻度》是一部法律经济学通识类作品。 经济学追求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效用较优配置,而法律是追求公平正义。但一个案件,不同角色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那么,立场不同,如何来作评价和取舍?哪一方的公平正义才更“公平正义”? 实际上,不同的方案选择,涉及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评价与选择,需要一把“尺”。但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