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侗文方案书写要求整理编纂,借助汉语拼音以及规定的音标,结合高酿、石洞、凤城、社学、渡马、邦洞、坪地、蓝田、注溪、三合、远口、坌处、兴隆等地侗语声调的不同,以高酿、石洞侗话为基本音准。本书旨在抢救记录天柱区域内侗族语言,把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地保留并传承。
《汉壮翻译策略》一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汉壮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大量译例,介绍了汉壮翻译的一系列常用方法和技巧。该书有助于促进汉壮翻译,促进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有助于民族团结。书稿经初审修改已达到了出版的要求。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语是壮族的母语,壮语目前仍广泛流行于壮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未来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也仍将在一定领域内使用。自有壮语研究开始,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壮语的专著,但专门研究壮语词句语法的专著较少,再配有音频的更少。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这本书稿,主要目的,是为壮文爱好者提供学习材料
本书从壮语的特点和人们日常学习壮语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实现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实用性强、语言简练规范、进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教学要求,通过数字化的加工处理,形成音频视频,通过二维码印制在《壮文入门》各个章节中,以手机“扫一扫”的形
《广西壮语词义及词性关系概论》是一本介绍壮语语序及语义关系的书籍。壮语语序与汉语不同,壮语与泰语同属汉藏语系,并且都属于侗傣语族。壮语与泰语在语法结构、语序等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点,因此本书介绍壮语这种SVO型语言,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排列句子的基本语序,从而提出壮汉语序问题是壮汉双语教学中的难点。壮民族注重
该书稿为作者长期搜集采风整理的成果集成。“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故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联。书稿
该书稿立足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视角,以发挥云南民族地区区位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为切入点,探讨民族语言文字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以及抢救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多样性等途径和构想,对新时期云南民族语言文字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思考和建议。书稿
满族原始信仰文化一直是国内外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多是以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角度作为出发点,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特别是从满语词语的义项出发,以满语词语的同源词进行系联作为研究满族原始信仰文化的切入点和主要材料的研究成果尚且规。本书立足于语言学的角度,结合满文文献和满族神话等材料,综合运用多学科
本项目已被纳入“南方少数民族类汉字及其文献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也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京族,是我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辖的东兴市境内。历史上,京族是大约在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因此其本族语言京语与越南语极为相似,而作为本民族文字的喃字,则是利用汉字
本书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梳理出许多苗语与汉字之间前人所没有触碰过的对应关系,揭开了苗语与汉语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