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研究廖平的专门学术著作。作者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切入视角探究廖平的经学与思想。廖平以研究经学、实践孔子之道为本愿,思考如何让孔子走入当下的世界,以经典规划中国与世界的秩序。本书从两个层面切入探讨,首先是廖平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用孔经重构世界秩序,其次是廖平的学术所表现的时代性。通过研究发现,廖平
本书精选了《三十六计》《史记故事》《山海经》等书中耳熟能详的、适合儿童的国学经典部分。图书是针对儿童编写的国学启蒙读本,书稿中原创手绘插图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洗练明了,同时标注汉语拼音及注释讲解,力求使儿童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图书采用大开本,大字,拼音设计,便于儿童识字、认字,让孩子们读得懂,读得有收获,读得有趣味
本书作为一本普及读本,为确保其系统性,选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种蒙学经典以及《孝经》《论语》《大学》《中庸》和《道德经》等八种国学经典。
《中国经学》第三十四辑,在“经学义理”“经学文献”“经学历史”“经学人物”等栏目下,汇集了曹景年《正经与兼经:儒家经书的二元结构及其历史衍变》、黄永其《“兴起废坠”与“制作之助”——论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性质及编修原则》、徐渊《谈谈以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礼典的几个误区》、刘禹彤《汉代〈春秋〉学中的元与气》等15篇专门研
元明清时期,蒙汉民族间交融最为密切且逐步走向深化。大量的蒙古族文人写作汉语诗文,以诗文集或散见于别集的形式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基于现存的诸多未加系统整理的文献资料和长久以来对此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米彦青老师,于2016年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
雕版刷印线装图书。《峭帆楼丛书》是民国初年刊刻的古籍汇编类图书,刻书时间约从1910年延续至1918年,由昆山赵诒琛根据自己收藏的图书编辑而成,凡18种,54卷。其中,宋人著述2种,明人7种,清人9种。内容涉及杂史、传记、地志、笔记、题跋、诗文评、诗文集,如《通鉴补正》《晋唐指掌》《昆山杂咏》《重编红雨楼题跋》等。本书
本书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主办的学术季刊,每年四期,繁体横排,16开本,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季刊主要登载与我国古代传统学术相关的各种专门性研究论文,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为纯学术著作。目的是按照古典学术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培养出一批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继承、研究、创新中
本书从仁孝、诚信、友爱、好学、严谨、知耻、责任等几个主题展开,介绍了国学中的思想文化和经典故事,配合青少年的崇效模范的心理,让学生能感动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身体力行,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和修养。本书可以作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辅助教材,或作为班会、晨读材料,也可作为行业的培训材料、自学参考书。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国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在面对时代之挑战时也常常感觉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在此局面下,重建经学思维体系,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
《国学论衡》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学术集刊,旨在为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之平台,通过学术研究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的理解和诠释;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世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以理性考量塑造未来中国文化和学术思考。本刊现为采取匿名评审制度的年刊,刊登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及书评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