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四先生指三原马理、高陵吕柟、朝邑韩邦奇和富平杨爵。他们是明代弘正嘉时期的关中代表人物。本书侧重于两方面内容:其一,梳理四先生的文学观念及创作实践;其二,探求学术与文学的交互影响,并试图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书稿首先从哲学史的角度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关学主张及流脉;提炼出大文学观概念,以说明学者反对汩于词章,提倡德行践履为言
南北朝文学史是中国古代文学通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上起刘宋,下迄隋代,共分为27章,对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及各体文学演变进行了细致描绘和深入分析,材料丰富翔实,叙述准确充分,力图科学地、全面地评价作家、作品,从而阐明各种文学现象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本书两位作者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均是这个领域的著名
本书在揭示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元代杂剧、散曲、诗文、南戏、话本诸种文体的作家作品进来了全面梳理,对重要文体的起源、体制、内容、分期和流派的区分、流传版本及作品存佚,以及盛衰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不仅具有宏观的文学史视野,对于各体文学的发生发展给予明晰概述,还对其中的重要作家流派的生平、艺术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徐公持研究员撰写的《魏晋文学史》,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总纂的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的一种,是徐先生十年磨一剑打造出来的断代文学史精品。全书分三国文学、西晋文学、东晋文学三编,每编都用数十章篇幅详细全面地勾勒该时期主要文学家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书稿内容全面,材料丰富翔实,分析细腻深入,评价客观
劳动作为一个现代概念,从民初的劳工神圣到1940年代的劳动光荣,经历了思想资源和逻辑层次上的迁变,也逐渐从观念层面发展出有效的实践形式与社会建制。 本书将劳动作为一种观念与实践、政治与文艺之间的中介,考察解放区文艺的生产机制与形式的内景:既聚焦政治对文艺实践的主导与组织,也力图从具体的形式实践中发掘一种具有整合性的文艺
这是一部珍贵、鲜活的中国当代新时期文学史的学术著作。这部国内一部新时期文学口述史著作,历二十余年方才完成,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全书详细呈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思潮、事件与争论、创作、编辑与出版等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界的各种面相。 作者历数十年、多次奔赴北京、上海、西安
《汉魏六朝河陇著姓与文学》是丁宏武主持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该成果经相关专家鉴定,已于2017年8月正式结项。该书以新世纪的大文学观为指导,以家族文学研究为重点,通过全面考察和系统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河陇著姓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学创作情况,勾勒总结这一时期河陇文
本书由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汇集了一批南京文化名家共同撰写,以“大家小书”的方式,全方位向大众普及,“南京为什么是“世界文学之都’”。从历史与现实一脉源流的叙述与评论中,一个生动活泼并实实在在的“世界文学之都”跃然于纸上。本书在南京出版社已出版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基础上,以绘本的方式将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源流
中国文学常识
本书探讨当代湖南作家作品的精神构成及其地方性特征,对周立波、韩少功、残雪、黄永玉、王跃文、阎真、张枣、沈念等十多位当代湖南重要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进行诗学和阐释的双重解读。整体结构以文学的地方性遗传、认知叙事与湖南作家的自我进化、不断变化的文学样态等为基本构架,试图探讨如何以不同方式、多维视角把握文本的思想脉络和艺术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