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元素》是一本引导观众体验雕塑的重要指南。借助收录的大量现代和古典艺术作品的彩色照片,作者讨论了他认为与理解和欣赏雕塑有关的14个雕塑特征,包括材料、位置、纹理、颜色、体积、空间、运动、光线和记忆等。读者不仅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接触到从古代到现在的各类雕塑作品,书中介绍的一系列方法和词汇还能使读者在阅读后,有能力
本书为创作志丛书,以画册的形式出版。通过作者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和文献的梳理,反映出在创作思想、路径、方法、语言、形式的形成过程,有艺术创作个案的研究价值。申晓南善于在雕塑的抽象造型语汇中寻找与中国写意精神的契合点,注重塑造过程中的意向表达,这些特质都被他统一在视觉符号之中,因而产生出一种关注形式本身的东西方视觉经验,以
《中国当代雕塑与传统工艺(上下)》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选择了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石雕艺术)、刘万琪(根雕艺术)、孙家钵(木雕艺术)、田世信(漆雕艺术)、姚永康(瓷雕艺术)、钱步辉(玉雕艺术)、张德峰(景泰蓝艺术)、魏华(陶塑艺术)、李学斌(铁画艺术)等人作为案例,研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借鉴与运用,
天地源:瞿倩梅艺术展
中国雕塑具有辉煌的艺术成就。本书选取我国历代具有特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古典名作,包括祭祀礼器、生活器皿、动物造型、宗教造像等,配实物照片约三百幅,以流畅生动的文字简要介绍其年代、地点、题材、材质、体量、艺术价值、有关神话传说或秘闻逸事,展示数千年来中国雕塑丰富的人文内涵。内容上力求全面准确、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具有资料性、
本书将以中国传统雕塑中以人为表现对象的典型作品入手展开分析,以时间为主轴,结合中国雕塑发展不同时期社会背景的转变对人物雕塑所造成的影响考察,对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人家的角色进行解构,发现和梳理其中的演变规律,归纳和总结其中的创作内涵,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雕塑创作寻找可供借鉴的创作源泉,建构基于中华人文精神基石之上的雕塑创
《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晚年,是保罗?葛赛尔所记罗丹关于雕塑艺术和历代大师的评述议论,集中反映罗丹艺术观和美学思想,既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
本书主要探讨雕塑及其造型变革、中国雕塑造型及转型、雕塑形象的视觉演变与视觉偏好、雕塑造型语言——“以形传神”的价值取向、雕塑形式语言——“形神兼备”的构造雕塑、雕塑材料语言——“外象內形”的心理物化,并以中外经典雕塑作品为例,解读雕塑语言对雕塑家内心世界的传达。
本书是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从史前至19世纪国外著名的100件雕塑作品。作者从专业的视角出发,以轻松笔法写作,再配以图片,内容丰富易懂。每一篇文章包含艺术家的生平简介、艺术与生命、趣味链接三个版块,前两个版块让读者了解到作品和艺术家的概况、艺术家的创作经历及风格,第三个版块进一步讲述有趣的“艺术故事”,探究雕塑形态背后的
雕塑诗学研究雕塑艺术规律,通过对形而上之哲学、艺术精神、雕塑物自体的深入探讨,构筑一个对于雕塑艺术的全局思维模式。本书是21世纪*本研究雕塑诗学的专著。作者以散文笔法、诗意情怀向读者讲述对于雕塑艺术的理解。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较好地普及了雕塑艺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