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在公共场所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精神作用,丰富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李革公共雕塑作品》编选李革历年来所创作的具有宣传功能的雕塑作品,如《林青》《杜富国》《牛势》《胡友猷》《王阳明》《邹习祥》等,作者用个人的视角对雕塑对象进行独到的理解与创作,以图片和色彩的形式迢递艺术作品的精神感召力
本书内容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作者的雕刻艺术,题材包括玉石、木雕、石雕、竹雕等,创作内容丰富,造型栩栩如生,不仅体现作者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也将雕刻文化发扬光大,书中内容呈其多件大赛获奖作品,如:《梦回丝路》获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作品美轮美奂,将工艺的巧妙与题材完美融合,恰如其分的设计主题,
《见石·林信容作品集》一书收录了寿山石雕刻师林信容近年来创作的约40件寿山石雕刻作品。林信容擅长寿山石圆雕题材创作,尤其擅长古兽、花鸟形象雕刻。他的雕刻作品构图新颖别致,简素而独具气质,线条飘逸流畅,颇具神韵,极富文人情趣。其作品布局舒缓有致,趣味清雅闲适。他善于利用石材的俏色,把传统雕刻技艺与现代雕塑美学融为一体,在
本书对著名雕塑家殷小烽老师的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研究,以访谈和自述的形式展示了殷小烽老师的艺术风格、教学观念、学术思想、作品内涵和美学思想,全面呈现当代中国雕塑家艺术成就和艺术风貌。书稿属于“当代中国雕塑名师?个案研究”,本系列选题选取中国雕塑协会著名雕塑家作品,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将
《润物无声--师者自选雕塑作品展》全书呈现了一个用展览的方式将老师们请出来,展示他们的雕塑、素描、速写、文稿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让更多的观众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学习和感知这些老教师的艺术风采、精神追求、生活状态。全书汇集了老一辈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有雕塑、有书画、有访谈,全书共收录作品近151件,作品的大小往
系统地梳理了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汪德海四十余年来的玉雕创作历程,生动介绍了其成长经历和艺术脉络,真实展示了其创作风格和作品特色。汪德海大师在扬州积累了很深的文化底蕴,他的扬州山子雕作品气势恢宏,给观者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全书以访谈的形式呈现,配以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将大师精美的作品呈于纸上,并配以精辟的点评文字,让读
为了纪念刘开渠对中国美术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于2019年9月26日开幕,本书为此次展览的配套画册,精选了刘开渠最具代表性的近50件雕塑原作和相关珍贵历史文献,全面地呈现出他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刘开渠,安徽萧县人,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中国现代雕塑事业、中国现代美术馆事
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
北京中轴线不只有宏大篇章,还有精微智慧。中轴线上的古狮,包括石狮、青铜狮和镏金狮多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本书以地理位置为纽带,将中轴线南端、中心、北端、东侧、西侧建筑门前的古狮串联起来,图文并茂地解读了匠心独具的一对对古狮的造型、历史及背后的故事。
郑兴国,中国木雕艺术家,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根雕)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绍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郑兴国的作品《寒江独钓》在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邀请展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他说:“根雕就是我的孩子,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是作品最好的归宿。”郑兴国是中国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