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入87处石窟及摩崖造像,是“浙江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的成果展示,都分别从所处位置、始凿年代、保护级别、窟龛数量、造像数量、造像题材、题记数量、现存病害等多个方面予以呈现,是浙江省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入、最细致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调查,每一处石窟与摩崖造像,为浙江省石窟造像打造了一份详细、精确的身份档案
本书集中展现数百件良渚文化石器实物,造型精美、工艺,作者从专门角度切入研究整理记录民间的实物资料,宣传介绍良渚文明,为研究良渚石器的造型和功能、特征及价值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意在推动深入研究良渚文化传统工艺发展演进规律,以及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与地位,同时也为宣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普及读本。
歙砚,又称龙尾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自江西婺源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做过极高的评价,此后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对歙砚也无不喜爱与赞美。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交辉,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雕刻技艺和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清晰的印迹,歙砚的
本书是2022年武义县博物馆“仁山:浙学胜地明招山”展览的配套图录。整个展览以吕祖谦及明招山为中心,展出相关碑拓作品40余幅。每幅碑拓,又请书法家题写题跋。本书即是在“仁山”展览的基础上编撰而成,但比展览作了内容上的深化。本书邀请郑嘉励、方爱龙等人撰写相关研究文章,从考古、历史、文献、艺术等不同角度,对吕祖谦家族墓、婺
本书尝试运用珙县僰人岩画基本元素,裂变获取多种运用模式,再使用不同的运用模,将川南珙县僰人文化元素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实现有效借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民族文化,宣传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以文化自信激励设计前行,再以设计解读文化。
本丛书是在1995年出版的《楚学文库》基础上,补充近年来的重大考古材料,吸收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增加新的图书品种,编修而成的一套大型学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楚文化考古、历史、民俗、古文字、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一系列发现和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楚文化生成、演变的过程与规律,展现了楚文化辉煌的成就,揭示了楚文化独特面貌
海南省博物馆历经39年,共征集到藏品12164件,其中一级文物51件,涉及海洋文明、地方历史、民族民俗、沉香、花梨木较多,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馆藏结构及藏品类别,为海南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本书为海南省博物馆“天涯觅珍——海南省博物馆征集成果展”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多年来在广州市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有的重要发现被评选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出土了各类文物数以万计,主要是陶器、石器、瓷器、铜器等。为了向社会大众介绍广州市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搜集了各种文字资料、图片,
《广州文博》系列是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出版物,2007年起在文物出版社编辑出版。本丛书作为广州市文物博物研究者一个公开的学术园地,致力于探讨不同历史时空下的各种历史文化现象,收集和整理馆藏历史文献、文物
本书对青白瓷的起源、创烧年代考证,繁昌窑的发现、考古历程、历史价值及年代分期,繁昌窑所产青白瓷的原料、生产工艺、造型特点、装饰工艺、产品类型等进行详细研究和严谨阐释,并从青白瓷器在人们焚香、饮酒、饮茶、书法、绘画等中作用的角度探究了其与人们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对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面貌有重要意义。书稿最后介绍了青白瓷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