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2部分,内容包括:旧时空、世界因观察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宇宙的涟漪、世界的尽头、时空的方向、节节败退的时间等。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模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政治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分析哲学、以及国内尚属于边缘的当代日本哲学之间的二级学科壁垒,为“唯物论”提供更丰富的经验养料与更精准的表达方式;为在前信息技术时代形成的历史唯物论思想提供合适的理论通路,以便帮助马恩的思想能够圆融地切入信息技术时代所提出的新问题。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价值哲学学会联合组编的研究文集,主要内容为中国和西方价值论研究的经典和当代前沿问题研究,包括中西方价值哲学理论研究、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研究、当代其他热点价值论问题研究等,集中反映价值论研究领域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推动中国价值论研究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辑《
本书在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价值嬗变中冲突和认同的问题。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发展新趋势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力图从文化的视角审视价值冲突和价值认同的问题,并通过探讨文化的地位、功能和内在逻辑,分析价值冲突的原因,展示价值认同的必然性,在理论的层面分析价值的内在规律,在实践的层面直面现实世界,追寻价值冲突的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一本小书,它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1924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其二是1924年7月25日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同名演讲,它们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海德格尔意识到一个由技术决定的新文明和新生活世界的到来,它们有别于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的传统自然人类文明,需要一种新的
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书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
罗伯特·凯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意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包括我们对他人、自己与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的经历、当下与未来的预期,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决断与取舍。 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维系内在世界与外在关系之间的平衡
新唯物主义:阿尔都塞、巴迪欧、齐泽克
从全球问题的现实出发,考察从阶级中心论、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旧的政治思维方式向合作、对话、协商、共赢的政治思维方式的变迁逻辑,在此基础上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与实施方略。首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考察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背景,然后考察全球化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就前者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