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通识讲座001》是许智宏、庞朴、乐黛云、谷超豪、楼宇烈等中国多学科最具知名度的学者在多地所作讲座的选萃,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侧重于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它是大学生及广大读者掌握通识常识,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优秀通俗读物。 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
一、本书目收录,包括自建馆以来(一九○八-二○○八)人藏的善本古籍四千八,百六十种,五千三百五十八部。二、本书目收绿范围、著录条例、古籍分类基本遵循《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绿范围视本馆藏书情况适当放宽,个别类目略作调整。如小说家类人子部,小说类人集部。三、各部类图书的编排方法亦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唯子部释家类参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未曾中断的文化,具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拥有浩瀚的古籍文献。从古老的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刻文算起,到简帛书和写、印在纸上的书籍,中华古籍文献历时三千多年,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这些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
在《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编者一直强调五个方面:①全面性。力求集广西古今知识之大成,全面、系统、翔实地介绍广西各个门类、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情况,不能有重要知识遗漏;而且,对每一个重要的知识主题,要尽可能地概括其历史和现状,讲清核心知识。②科学性。自始至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注重准确性、客观性,要求“精”字当头。在实际
《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所收之《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读书分月课程》、《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原著或为梁先生的授课笔记、或为讲义、或应《清华周刊》之邀而作,对中国文化要籍的研读分别教以方法、授以门径,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文化典籍的深深眷顾及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国学要籍研读法四种》据1936年
扬州学派接武吴、皖,为清代乾嘉学术重要之流派。仪征刘氏四世治经,显扬海内,其四世共治《左传》之学,实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大奇观。作为个中翘楚,刘师培之经学可谓集家世治学之大成。本书精选其代表性著作如《经学教科书》、《汉代古文学辨诬》、《两汉学术发微论》等,体现了刘氏“等经视史”、“平分古今”、“持平汉宋”的经学主张。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2辑)集部(1-38册)(1套4箱)》: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丝绸之路,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一条是汉籍之路,传播中国的精神文化。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道路,这是举世公认的。丝绸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纪后期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各国研究者接受了这一概念,
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