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固体地球物理领域各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当代固体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和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共6章,系统阐述了地温场与大地热流、地热源、地热异常、地热系统类型等基本概念;论述了大地热流的测试原理、岩石热导率和地温梯度的测试与确定方法,岩石热导率与孔隙度的关系,地热源的类型,地热异常的表现形式;详细推导出地热传导与对流的控制方程,给出所涉及参数的意义和经验数据;总结了地球化学温标计算热储温度、利用钻孔测温确
《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是以专家组的工作成果为基础,紧紧围绕“汶川地震灾害”的主题。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成立抗震救灾专家组,汇集了科学技术部、民政部、水利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等十几个部委的30多位专家学者,针对汶川地震展开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监测信息和评估数据,获得丰
《中国地球物理(2009)》是2009年10月10日~10月14日在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5届年会上的大会邀请报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的报告和交流的论文集(短文)。内容包括:地球物理的进展及前沿;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储层描述与开发地球物理;固体勘查地球物理;工程、环境、城市与矿山地球物理;
地磁场是地球固有的基本特性,它与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紧紧伴随,成为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本书从形态学和物理起源两个方面介绍了组成地磁场的四个主要部分——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主磁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的磁流体发电机过程,构成了地磁场的保证优势部分,
《水质自动监测站技术与应用指南》通过对国内外水质自动蚧测技术发展与运用的回顾以及国内几大流域自动站建设与应用情况的调研,收集了水质自动监测关键技术的创新成果和最新仪器设备、实用性新技术,总结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水质监控与评价中应用的经验与不足以及技术保证措施,以期为水质自动监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导与参考。
本书是根据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地处四川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汇聚了建筑、桥梁、隧道、道路、岩土、地质等专业的一流专家教授到地震灾区对抗震救灾实施技术支援,他们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抢在废墟清理之前将震害记录下来,并实时调研得到了大量手珍贵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编写而
本书着重阐述在地壳不同深度的孕震断层带内,由地震断层的快速运动和无震蠕滑所形成的震源物质的产状和性质。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发生的机制,本书重点强调震源物质的野外调查的主要结果、中等-显微尺度结构构造分析、实验室实验、化学分析的结果以及理论断层模型,并讨论断层起源的假熔岩及其相关的断层岩的成因机制和含义。
本书系根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要求而编写的。本书共两篇。第1篇水文学,系统地介绍了河川与径流、水文统计基本原理、河流水情、降水与暴雨强度公式、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计算等内容。第2篇水文地质学,介绍了地质基本知识、地下水的基本知识、地下水的水质、地下水的渗流运动、不同空隙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灾害同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从各个企事业单位到各种社会团体,直到每一个普通公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行动起来,纷纷捐款捐物,网络上无数情真意切的祈愿帖子传递着同胞情感,手机中接连不断的慰问信息温暖着灾区人心。无论是捐赠物款,还是祝愿慰问,都表现出举国上下对灾区人民的爱心与真情。同时,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社会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