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明清时期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关系为核心,探讨了灾害在乡村社会诸层面的扩散过程、演变规律及其特点、灾害环境下的乡村社会危机、乡村的民生状况、政府与民间应对灾害的机制、特点及其成效,以及灾害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机制及其广度与深度,从而弥补和完善了学界既有成果整体性和实证性研究的不足。本书
本书立足大量的有关元代灾荒史料,结合环境学方法论和相关理论,对元代北方的环境问题及相关的救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内容包括元代北方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点及国家减灾措施,元代北方寒害及救灾措施,元代北方雹灾分布特点及减灾措施,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与减灾措施,元代华北蝗灾时聚性与重现期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元代北方桑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联合国的“横滨战略”“兵库行动纲领”“仙台减灾框架”的指导下,探讨减灾和降低灾害风险的有效措施,发展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模式及范式。本书重点阐释了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实践,初步构建了凝聚力这一理论的框架。主要内容是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力理论的完善,首先介绍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凝聚
《社会史研究》创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是社会史学术辑刊,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自第6
中国灾害志(云南省卷)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临界转换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9年度报告——“全球重大自然灾害及影响”专题报告是2017年该专题的延续与更新。该专题聚焦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与对生态、环境、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利用国内外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系列产品,对2018-2019上半年间15个典型的干旱、洪水、热带气旋、森林火灾、与地震灾害事件的影响和恢复状况进行了分
本书从城市社区(微观)、城市(中观)、沿海低地(宏观)三个空间尺度,聚焦于人口、居民住宅与室内财产、产业经济三方面暴露要素,综合利用概率(情景)风险评估模型、PGIS参与式调查、脆弱性曲线、投入产出关联模型等,以完整的个案实证研究为主要形式,探讨极端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直接损失、间接影响以及综合风险评估方法。
本套绘本从生活中的不同角度指导儿童培养安全意识,以孩子所喜爱的讲故事形式传授生活中的安全经验,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生活的安全习惯,从根本上远离各种危险源,全方位呵护孩子平安成长。
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