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史料影印本,是“黄河国家治理文献集成”丛书第89册,系民国卷分册,收录《黄河地形图图志》。《黄河地形图图志》分为43章,收录黄河下游沿河地形及工程、社会情况等地图48幅,并附有相关的调查资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黄河流域的地理信息,包括河道变迁、流域地形、河工设施、地方概况、水患情况以及各地的土质、物产和地价等内容,
本书主要记录了民国时期山东省公署对黄河下游工程进行勘查和整顿的情况。《绥远河套治要》对河套地区的地形地貌、经济发展、行政建制、社会治安、风俗文化等作了详细叙述,尤其对八大干渠的沿革以及支渠的数量、名称、长度和灌溉面积等作了详细记录。《河套与治河之关系》详细论述了河套地区的战略地位,并指出黄河的治理对于保护河套地区以及黄
本书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根本指导思想,聚焦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针对中小河流防洪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流域为单元,逐流域规划、治理,系统谋划防洪排涝体系,守住防洪排涝安全底线。依托永安河流域和黄陈河流域防洪排涝系统治理规划设计研究两个部分的相关系统研究,深刻剖析中小河流治理的背景及缘由
本书针对长江河口湿地独特的类型、结构、格局和长期演变过程,集成多源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构建河口湿地长期遥感监测、分析与评估的方法,旨在完善河口湿地长期遥感监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体系,实现长江河口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全书重点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长江河口湿地土地覆盖长期变化遥感监测,长江河口滨海湿地植被群落长期变化遥感监测,长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及其毗邻区下垫面剧烈变化,城市防洪除涝工程大规模建设;与此同时,流域和区域性防洪除涝工程的布局及调度运用方式也在动态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除涝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更为显著,故有效协同流域、区域和城市防洪除涝对于构建均衡的防洪除涝格局、从整体上提升防洪除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
本书针对水文资料缺失的城市小流域,借助现代物联传感技术,快速搭建流域降雨、河道水位、流量等汛情监测站点,耦合径流预报模型、一维河道水力学模型、洪水淹没分析模型及水位预测智能算法,以湖南省八曲河小流域为例,实现了流域来水预测预报、河道洪水演进模拟及积水淹没计算分析,并基于微服务架构定制开发了防洪排涝决策支持软件系统,为防
本书全面探讨了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在防凌方面的设计、运行与管理。该书一共包含8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黄河冰凌概述、黄河典型年凌灾情况及成因、防凌调度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海勃湾水利枢纽的防凌库容分析、海勃湾水利枢纽防凌作用分析、海勃湾水库库区及库尾冰凌分析、海勃湾水利枢纽防凌调度、海勃湾水利枢纽防凌运行管理、海勃湾水利枢纽防
这是一本全面、客观记叙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桃源人民在中共桃源县委的领导下,在桃源44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书籍。该书分为峥嵘岁月显功绩、治水办电创奇迹、人工造林铸辉煌、桃花源里可耕田、铁臂钢肩开通途5个篇章,以纪实手法,勾绘一幅桃源山水治理的壮美画卷,真实反映桃源人民在那段峥
近年来大湾区洪水、暴潮和内涝灾害频发,气候暖化背景下泄洪、防潮与排涝问题凸显、交织。本书在整理历史和现有资料、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洪、潮、雨、咸特性分析,研究洪潮雨遭遇规律,摸清大湾区防洪减灾网本底自然条件、过境洪水、河口潮汐、区域暴雨与咸潮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本书在笔者整理已有20余工程经验和成果基
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频发,“八七”分水方案应运而生,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案专门为冲沙留出了约为黄河总水量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其余水量分配给了黄河供水区内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实行至今近40年,黄河断流问题早已解决,但黄河所带来的挑战远未终结,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难题仍待破解。如何在全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