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中诚《古典时代的中国哲学》,1942年由英国伦敦J.M.Dent出版公司收入人人丛书(EverymansLibrary)出版,1944年再版,1954年修订三版。本书分八个部分,在思想上梳理了先秦到秦汉时期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在文本上选译了各阶段的代表性文献:一、从部落宗教到哲学探究,包括《诗》《书》《春秋》《易
本书深入而系统地阐释了天道思想从产生到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不仅详细讲述了天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还深刻剖析了天道思想对于历史的深远影响和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书中首先引领我们追溯天道思想的起源,讲述了先秦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天道观。老子以“道法自然”为核心,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本书追溯了乐之理论在古代中国1500多年中(主要是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不断演进,通过梳理早期中国思想家对于道德本原的探讨和人生意义的寻求,追溯过去的智者(包括孔子、孟子、荀子、庄子、扬雄、陶渊明等)对于人生的问答,阐明何为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生活。本书是作者积二十年之功所作,系统梳理和阐释了中国早期思想家
本书共六章,内容涉及:从中国学术史到中国哲学史、新语境中更新、两军对战歧途、所谓“合法性”危机、树立中国特色观等。
本书是作者在历年讲课时,与学生进行《周易》方面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以问答形式解读《周易》相关知识。从内容上说,本书不是系统讲《周易》,而是就一些孤立的问题进行解答。牵涉面广泛,涉及哲学、史学、数学、文学、伦理、中医、军事、商企、民俗等领域,有古代孔子、朱熹
本书共分7章,分别为齐学、杂家、秦汉之间的思想状态、道家、淮南王、统一帝国的宗教、儒家的有为主义,对中国中古思想史进行研究讨论,在20世纪中国学术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传统知论的现代审视”,这是一项以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为反思对象的研究。为避免源自西方的“认识论”“知识论”之类的概念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特点及影响的遮蔽,作者采用了张岱年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知论”概念,用“中国传统知论”来指称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本书基于“确定性寻求”这一新视角,重新考察了中国传统
在省委宣传部关于“持续打造出版精品”精神的指导下,积极落实“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文化读物”的指示精神,打造“大家学术文库”系列图书,此次申报为第二辑,包括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哲学与思想讨论、科学与教育四个领域,是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第2版)是一部精心编纂的高校教材,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作者或书籍名称的简要介绍。其次是正文与注释部分,这部分内容不仅包含了哲学家的原著精选,还通过详尽的注释来辅助读者理解文本。此外,对于那些认为有必要进行注解的字、词、短语及句子,本书也提供了详尽的说明,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
《经子解题》为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讲学时所做。书中对中国经部与子部中的重要典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讲解,作者因其有益初学而编次,故冠以解题之名;书中内容,并未限于解题,还多谈各书的读法。书中所论切实而简要,所列参考之书少而精,并按循序渐进之理明确读之先后,无论是就初学入门而言,还是就经、子研究而言,均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