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格非、徐则臣等江苏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鲁敏等江苏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并且随着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高晓声文学奖等重量级文学奖项的设立,江苏当代小说创作成果丰硕、蔚为大观,却未在当下的文学教材中得到体现。本书以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周梅森、储福金、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格非、叶兆言、苏童、毕飞宇、韩东、
书名为《镜与针:新世纪文学论稿》,“镜”是指本书试图对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真相进行忠实的勾勒与呈现,“针”是指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历史态度介入新世纪文学创作、批评和现场,针砭问题与局限。本书是“80后”青年批评家沈杏培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题研究成果,围绕新世纪20年中国文坛中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重要作家与典型文本,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文学史料学研究”(20CZW053)阶段性成果。本书上编立足于观念与分类,从历史观、史料整体观入手,中编侧重于史料具体视域,围绕史料私人性维度、通俗维度和版本维度拓展现当代文学文学史研究的史料视域,下编则主要是个案分析。从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既阐明史料与文学史研究的学理关系,以及史料的宏
《漫长的革命:中国学术原创的未来》是朱国华最新论文集,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编为文艺学反思,中篇论述审美经验的诗学测绘,下编包含三小节访谈,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是了解、研究中国原创文艺理论发展现状不可或缺的资料。朱国华对中国原创的文艺理论进行反思,结合网络技术与全球化时代的契机,对未来中国学术原创的可能性进行瞻望。通过多年
“哈佛文学课堂”系列从书,由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达姆罗什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陈永国教授联合主编,达姆罗什教授选编并做总论,陈永国教授翻译并做逐篇导读,历时十年,倾力打造。本丛书迎合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急需,在吸收传统文学选集编撰长处的前提下,以独特的视角、主题切入,给读者还原了
本书精选老舍、鲁迅、太宰治、中岛敦、毛姆、陀思妥耶夫斯基、佩阿索、凯鲁亚克等的文章,对“人生”这一宏大命题发出各自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文豪大家对人生的探索与思考远超常人,即使在生活不如意时,也能写出生之喜悦,而本书正是浓缩集结了这些思想精华,这些智者的思想即使相隔百千年依然散发着灿烂耀眼的智慧光芒。本书大致分为我与
《漂浮》为作者的最新评论合集,选取了李娟、金仁顺、黄咏梅、石一枫、李宏伟、葛亮等十位作家的代表作品解读,将文本拆开,潜入文学的海平面之下,从中提炼出将飞而未翔的日常生活,莽林之中的神迹瞬间,探讨每一个文学的“自我”漂浮跃向对岸的不同方式,完成对消失与永恒、人物与时代的一种根本理解,最终塑造出属于作者的鲜明写作风格。
《小说研究》,其宗旨在于突破小说研究的国别与时代的界限,包含“说坛纵横”“特约讲稿”“名品研究”“创作者谈”“小说现场”“新著评介”六大板块。本辑《小说研究》,由陆建华、刘小枫教授的文章开篇,带来晚清画报与青楼、十九世纪末全球危机、早期现代欧洲“普遍语言”理论等丰富的话题,提供专业性的视角。同时,又围绕小说《猛虎下山》
本书为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的晨读与午读诵读提供了丰富的优秀的古今中外诗词、散文。全书共摘选170首诗词、散文,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上部分为古典诗文,共计100篇,摘选了《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广为流传的篇章,及曹操、陶渊明、王勃、王维、王之涣、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李煜等古代著名诗词人的
本书收入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的代表译作:毕希纳《丹东之死》、托马斯·曼《特利斯坦》、毛姆《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阿道斯·赫胥黎《梯罗逊纪念宴》、鲁多尔夫·洛克尔《六人》、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犹太人的山毛榉》和雷蒙德·钱德勒《爱狗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