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选取了巴蜀、岭南、东北、西北、西南、海南等地区的文学故事,题材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和现代的文化故事,既有对文学家、诗人等的介绍,如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文坛三苏,文学大家陈子昂等;也有对文学作品的简述,如古代的哀情悲剧《娇红记》、康有为的《大同书》等;还介绍了部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如郭沫若与“女神”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学精讲》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配套教材。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课程精讲,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下编”为作品导读,按文体分类,各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导读和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每个章节均配套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本书以天津文学发展历程为脉络,以中国当代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为背景,重点观察一些曾经引起重要历史和社会影响的文学现象和关键作家,以及当下引起广泛关注的青年作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新中国全新的文学文化体制的特质以及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学的迭代更新。在这样的思路下,本书的论述涉及到梁斌、孙犁、蒋子龙、冯骥才、
本书分为古代文学、中世文学、近代文学三部分,作者首次把不为文人雅士所重视的唐、五代的变文,宋、元的戏文与诸宫调,元、明的讲史与散曲,明、清的短剧与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写进文学史,这些都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本书上承中华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又结合了国门打开后西方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中华文化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是目前整个中国文学史料学领域,包括古代文学史料、现代文学史料、当代文学史料、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文学理论史料、文学学科史料等方向在内,唯一的学术团体。当下学界对史料日趋重视,但暂时还没有以文学史料为办刊重点的刊物,本刊的出版将进一步发挥学会的影响力,添补学界在文学史料研究、考辩、钩沉等方面的刊物空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京派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严格来讲,其松散自由的组织形态、边界模糊的人员构成、风格各异的创作追求,似乎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但其深邃包容的文化气度又确实孕育了京派相近的审美品格与精神指向。京派文学内在的复杂性与延续性,呼唤着一种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谱系学注
明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都受到复古运动的深刻影响。明末清初以降,质疑或否定复古运动的意见占据主流。而近四十年来,重新评估复古运动的声音得以上扬。本书对明代文学复古运动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历史与逻辑,廓清其历史发展、思想内涵、群体关系、文学成就及功过影响。同时,作者针对诸多颇有争议的文学焦点问题加以解析,将明代文学思潮史
本书是大学通识教育教材。本书力求以简明扼要方式描述介绍中国文学的基本轮廓框架和要点知识。主要内容是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文学、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等,以诗歌、散文、词、小说、戏曲等不同文体分类,对全书章节结
《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代表作,详细记述中国文学史,并将当时之文学分为古文学和新文学两派,每派之中,又昭其流别,广泛涉及中国学术文化和政治民俗,本书不仅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独到见解,更是了解民国政治、社会风貌的重要史料。本书分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等几个
“中国常识”经典系列第三种《中国文学常识》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是丰富知识储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