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西方现代思想的十三个关键概念为切入点,包括启蒙、契约国家、平等、理性的铁笼、规训、治理术、上帝之死、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艺术,简约而生动地呈现出“西方现代性的十三副面孔”,构建出系统的西方现代思想谱系。 现代性是启蒙方案的展开,西方社会是启蒙的历史后果,本书以这样的启蒙观
施特劳斯1961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了亚里士多德系列讲座课程,本书根据课程录音整理而来,由从事施特劳斯研究多年的密歇根州立大学麦迪逊学院辛曼教授编订。 施特劳斯本课程的总体意图是,在课堂讨论研读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困难,并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经常遭人忽视的基本原则有所理解,进而回应施特劳斯时代所面临的
《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代表作,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尼采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该书主体部分由五卷组成,每卷包含数十节乃至百余节长短不一的内容,短的像箴言、警句,长的如散文、评论性质的文章,全书共383节。五卷之前的序曲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
\"怎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是否只有出于义务的行动才具有道德价值?出于混合动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是善的?本书重回康德哲学的核心论题,从一个全新的框架——对具体个人的关切,道德上的正确与善的区分,规范性理由和动机性理由的区分,以及证据性道德考量与裁决性道德考量的区分——入手,对康德的道德价值理论进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
美学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美学和艺术哲学最重要的文献,是黑格尔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本书展示了绝对精神如何在艺术里以感性的方式呈现出来,论证了绝对精神为何必然进一步向着宗教和哲学过渡。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理想在艺术里的三种特殊形式(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理想在各门艺术(建筑、雕塑、绘
辩证法是一门极易被误解和误用的逻辑科学,它虽明确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但又常常被僵化的形式思维所影响,成为被人们诟病的“变戏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黑格尔思辨逻辑的生命内涵被完全抽离了,只剩下空洞的躯壳。相反,恰恰是生命意向性有序的新陈代谢,创造了辩证法的逻辑,赋予思辨的丰富价值和意义。为了基本的生存,生命意向性
康德哲学是近代哲学的一座高峰,“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是“三大批判”的第一部,作为近代哲学经典,影响深远,但因内容深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令很多读者望而却步。 本书为德国康德研究专家依据电视讲座内容,为一般读者改写而成的教本,内容紧扣原书体系,既能勾勒出康德思想的要义,又能理清康德巨著的思想
本书选择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等在德国思想史进程中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哲学和文学大家、以及具有承上启下或独特功能的关键人物,提出重新理解德国古典时代的理论模型、启蒙路径的德国模式和哲学史之外的诗思功能。以代际迁变为线索、以三元思脉架构为背景、把握德国文学史的历时性过程,理解德国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进
《笛卡尔语言学:理性主义思想史上的一章》是乔姆斯基论述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语言使用的创造性;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语言学中的描写和解释;语言的习得和使用。在这部著作中,乔姆斯基把当代语言理论的根源追溯到17世纪。例如,有关“表层结构”和“底层结构”的设想其前身可以在法国“保尔?罗雅尔语法
《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将康德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历程紧密结合,既是康德的人生传记,又是其学术活动记述。本书在描述他的人生历程的同时,也交代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在阐述他的学说时,又勾画出他的生活状况、朋友交往和个性特征。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和叙述方式,本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具有坚定心志的北德意志人康德和一个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