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唐宋时期代表性的笔记小说和风俗画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唐宋时期浩如烟云的笔记小说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太平广记》和《夷坚志》,风俗画选取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李嵩创作的《货郎图》系列作品为研究主体,兼顾其他笔记小说和图像材料。通过将图画和文字相互论证,“以文证史”“以画证史”,以商业生活和商人的经营开展情况为线索,着眼于具体商业过程的描述,从细微之处入手钩稽史料,试图对唐宋时期的商业生活和城乡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把握。
本书稿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古典诗歌的阅读探究”,提出了几种阅读探究古典诗歌的方法;第二部分为"古典诗歌选读赏析”,为本书重头,对先秦至唐宋的一些著名诗词作品作了赏读。
本书为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三编共十一章进行论述。书稿从空间生产的视角研究诞生于巴蜀大地的正一道空间的神圣化与宋元明清诗歌语境(题材)之间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和诗歌分析来分析宋、元、明、清时期大量神仙题材诗和炼药服食题材诗的现象,探讨四个朝代文人的心理诉求和精神的寄托皈依,展示他们的人生观、生活观、自然观和社会观,表现他们在特定时代氛围下独特的生命体验、卓越的生命境界,及其从信仰中悟得的面对生活的信心、勇气和智慧。
本书选取了十六位宋代杰出词人的作品,就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风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解读。读者在书中会邂逅这些有趣的灵魂一一欧阳修、柳永、苏东坡、李清照……透过他们的词作领略宋词意境,感悟宋词之美。
该书为文学研究类著作。本书全方位搜罗、整理了宋代笔记小说作品,对佛教影响下的宋代笔记小说创作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以故事性为前提,归纳了宋代佛教世俗化对笔记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了笔记小说对宋代儒、释、道、巫等宗教关系的生动反映和体现,考察了佛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宋代经典果报、入冥、冥定和灵验类故事题材,分析了佛经对宋代笔记小说的叙事内容、手法、视角等的影响,指出了宋代笔记小说与佛教叙述在发展过程中的共生关系以及佛教在宋代的新变和其对笔记小说文体的影响。
作者还未全部完成书稿。预计2023年初可以完稿。夏商是上海本土成长起来的小说家,一般被归于“后先锋派”。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对上海有着极深入的体认;这些也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东岸纪事》中。虽以自学为主,但夏商小说表现出他对叙事艺术秉有很高的追求和敏锐的领悟。本书从小说的内容和叙事艺术两个方面对夏商至今出版的小说作品试图给出全方位的品评和阐释。作者从作家夏商的几部代表作入手,剖析鉴赏了他的两部长篇,以及他的几部中短篇小说,最后总结了作家夏商的叙事美学。全书较为完整地概括了夏商的文学作品,并给
本书是一部诗歌集,收入了《诗歌月刊》原主编李云推荐的当代诗歌佳作100多首,包括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育邦、臧棣,鲁奖诗人韩东、陈先发、娜夜等人的诗歌代表作《中年》《河西走廊的雪》,并附有手写稿与精彩贴切的推荐意见。
本书以巴蜀仙话为观察视角,着重梳理《集仙录》中诸多如谢自然、黄冠福、董上仙、张玉兰等巴蜀本地或与巴蜀有紧密关系的女仙,对其中蕴含的巴蜀元素和巴蜀文化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本书稿回归杜光庭道士身份,以此为契入点,重新解读《墉城集仙录》。不仅从道教派别的角度去理解《集仙录》,并且以巴蜀仙话为视角,探讨其中收录的诸多女仙传记与巴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集仙录》包含的多重性,完整地展现给读者。
本书是一部经典诗歌作品精选集。本书以历史为主线,收入从先秦到元明清及近代不同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600余首,按爱国、战争、自然、生活、历史、友谊等主题,分类归纳为丹心报国、金戈铁马、故土情深、敬老爱亲、友谊长存、仁者爱人、万物有灵、田园苦乐、四季如画、游山玩水、咏史怀古、自述自勉、童真童趣、乐学乐思、人物画廊、天马行空、艺海拾贝、多彩生活、至真爱情等20个版块。同时配以诗人介绍和诗文解读。
《再探<红楼梦>》主要涵盖了作者在熟读《红楼梦》原著后的心得体会,全书皆为作者反复研究考据所述。《再探<红楼梦>》中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文本解读与考据、版本研究与作者研究、交流材料和演讲稿、学者评论及媒体宣传。《再探<红楼梦>》中收录了几篇作者于学术会议中使用的演讲稿,也体现出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再探<红楼梦>》作者从第1首至第3首“怀古诗”中探知作者父姓“曹”、母姓“马”,以及在南京的独特生活经历;从第4首至第8首“怀古诗”中探知作者对清朝雍正皇帝的不满;从第9首至第10首“怀古诗”中探知作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