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在《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篇分别围绕天府之国母亲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运码头进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了古代成都水码头附近的历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该书融合了《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两本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两江为母女江,外江(金马河)被层层分水,长期承担排洪泄洪功能,堪称天府母亲河,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对追溯老成都历史记忆、宣传巴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重要的贡献。该书稿经过了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评审。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书写长江的文学作品。作者用20多年时间沿着长江两岸采访,记下大量采访笔记,通过对长江历史、地理、人文等的描述,以深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知识,诗性的语言,多元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大江巨川苍茫雄浑自然风光及辉煌璀璨的温馨的华夏文明,追寻中华民族的精魂,热情地歌颂的新时代,讴歌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书为文学研究类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叙述了清代移民之后巴蜀社会文化的兴起,从文学表征和戏剧表征等方面论述了巴蜀文化精神从三国文化到现代的演变。下篇主要从巴蜀著名作家李劼人、沙汀等人的文学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中的典型巴蜀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巴蜀文化精神特征,论述了民间文化对清朝晚期以来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解构。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人物形象是巴蜀民俗地域书写的重要表现,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独特存在,有着特殊的价值。
该书为历史类著作。从清代安徽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基础、体系规模及形态、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文化和教育、社会风俗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了清代安徽城市的发展过程。安徽地区的城市出现较早,在清代以前,历史的沉积已让安徽城市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规模而言,清代安徽城市在当时的全国来说整体规模偏小,大城市不多。从形态上看,清代安徽城市方形城池偏少,圆形、不规则城池较多。从治安管理来看,清代各级城市地方政府、城市驻军、城市基层社会组织在治安管理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经济管理来看,清代安徽城市往往依靠官方和民间
本书分概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信仰、文学艺术等五个方面,图文并茂,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了“六朝”时期临海郡的风貌。并以的视角为历代“六朝”临海郡研究填补了空白,将为一步研究“六朝”时期临海郡起到积极的作用。图书特点:与市面同类书相比,该书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图文结合,方便读者更容易了解相关历史。
《秦淮夜谈》由秦淮区档案馆,秦淮区地方志办编著而成。全书围绕古往今来秦淮区域内的有名人物、老建筑、老地名、历史典故及文化艺术等展开叙述,文中除依据正史外,也以书札、笔记等文献资料为据,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史价值,语言采用文言白话交叉表现的形式,雅俗共赏,全书分为“人物春秋““城南记忆””文史研究”“史志资料”“碑文点校”等部分,其中有一些文章有考据研究的特点,是一本综合的地方志文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的当地文史资料、田野调查和走访村民,力图将回忆与史料相结合,尽可能地“还原”与“再现”村民记忆中的历史,包括家族的遭际、建筑的故事、时代的变迁、个人的身世与经历,以及如今已渐渐式微或已消失的手作与民俗文化等,是对古村落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北京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同样悠久。本书系统介绍了老北京都城建设的沿革,将老北京光阴的故事诉诸笔端,娓娓道来。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根溯源元大都都城的修建。从元朝的至元三年到至元八年,五年元大都的都城建造完成。第二部分北平战事:元大都的改造与永乐迁都。介绍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起因与过程。第三部分改建都城:北京内城现雏形。介绍了明朝正统年间,阮安尽心尽力完成北京都城的改建工程,以及他还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第四部分保卫都城: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蒙古的瓦剌大军在正统十
《整村调查报告(2021)》是基于“百县千村万户”调查活动第五期(2021年度)整村调查活动成果汇集而成。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主要包括六章整村分析报告,第二部分为专题报告,分别是劳动力流动和贫困理论回顾与述评、非农就业空间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非农就业空间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研究和非农就业空间对家庭多维贫困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