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是人们感知世界与体验生命的方式和姿态,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维度。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审美时空观这一枢纽性问题,考察中国古代时空意识对美学思想观念的深层影响。具体包括三大版块:一是先秦儒道与佛教禅宗的时空观及其美学意蕴;二是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中的时空观;三是中国古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中的时空形式及相关问题。 本书以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三个理论维度,结合儒、道、释等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古代美学及艺术理论中的审美思维、审美心胸、审美形式、审美理想、审美超越等问题加以论析阐发,勾勒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休闲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西方休闲美学思想资源,继承中国休闲美学思想传统,立足于当下中国现代社会的语境,对中国休闲美学的内涵包括它的产生、概念、性质、功能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现状,探讨了中国休闲美学在实现他们精神生态的和谐、稳定、平衡、健康以及在更高层面实现他们精神生态的调整、优化和动态平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书最后分析了当下语境中发展中国休闲美学、维护现代人精神生态良性循环的有利条件、面临的困境和产生的误区,探讨了走出困境和误区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为美学大师李泽厚成名作,“美学四书”之遗珠。不仅收录了李泽厚与朱光潜、蔡仪就美学的深刻探讨,还涵盖其对美学、中国古典文学等进行辩证批判的思想精华,多维度呈现了作者早期的主要美学思想。本书作为李泽厚“美学”系列的衔接,全面地展示出其美学理论演绎过程与思想内涵;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厚实的比较认知以及在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指导下独特严谨的逻辑思辨。诸多美学观点论点,放在当下仍极具研究和实践价值。
本书以美为出发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美和人的内在品格这两个角度切入,传达了如何通过饮食、服饰、餐桌布置、空间设计、自然风物、言语行为、身体锻炼、磨炼心灵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将日常生活打造得具有艺术感,进而磨炼内心的灵敏度,塑造自己的内在品格。
中华美学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和日常生活中,国学、书画、音乐、建筑等门类无不是其生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提炼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特质,蕴含着与时俱进、指向未来的美学张力,为“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有力支撑。本书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领衔,十余位具备深厚文化造诣且文采斐然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担纲。选取中华美学精神的13个坐标,通过“美在精神”“美在意境”“美在生活”三个篇章,解读中国人的审美语言。“美在精神”
本书梳理了“美学”这一概念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外延,首先确定了“美学”即“审美学”,接着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审美的含义、审美的意义、审美过程、审美范畴、审美创造、审美形态、审美模式、审美教育等重要内容。本书强调了美学观的重要性,强调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并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尽可能用案例分析解释抽象的美学概念,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深入浅出地讲授美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论素养,为学生分析各种审美现象、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
形式概念是舶来品。它的引入对中国美学的现代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一些重要范畴、命题等获得了新释、另解甚至异变。本书着重该词的中外对接、古今转换及时代流变的译介、转化过程,具体考察其在美学创生进程中择取、在美学观念论争中容受、在美学体系试构中反刍的情况,同时延伸到中国现代美学的本体建构路径、美育特色显现的问题,以探查形式概念在中国本土的复杂境遇和深化机制。通过择取、容受、反刍、深化这四个方面揭示形式的秘密:同西方美学情况一样,中国现代美学中对形式的理解、运用亦存在巴比伦式的混乱。摆脱这种情形,
马丁·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都是20世纪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俩人虽然在思想内容和论述方式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他们作为同时代的哲学家,其思想本身必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反对传统理性哲学和宗教神学用概念的方式空谈伦理问题,要求回到生活世界本身,同样,在美学领域也都有各自见解。本书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角度探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现象学意蕴。
康德美学的接受并传播,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极其重大深远。本书内容的铺陈与展开,采用史与论、纵与横、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当代中国学人颖思康德美学,经历了曲折发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转换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阐释期三大阶段。中国当代美学接受康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兼及传统文化、存在论、原教旨主义等四种模式。实践美学带有原创性,其学理建构与康德学说联系密切,走的是马克思与康德融合、超越的路径。当代新儒家对康德的诠释,最大的启示是中国美学、诗学形态不同于西方,美学、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根深蒂固的信条。 本书从现代问题即主体正当性问题入手,运用观念史方法,考察中西审美论思想发展中的基本论题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在深入剖析康德哲学美学问题性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