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岩溶山地严重的土地退化结果,本书构建了喀斯特石漠化发生、发展与转型演变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以西南岩溶山地脆弱生境典型区县和典型流域作为研究案例,基于研究区遥感影像资料、局部地区高精度影像及野外踏勘实测数据等长时间序列数据源,深入探讨了石漠化评价方法及其长期演变趋势;在反映案例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的同时,揭
本书在介绍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自然地理、地质背景、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且详细地研究了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系统、水动力及水化学动态特征、地下河系统水动力场,并进行了水循环转化试验,建立了水资源评价数值模型,揭示了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影响,为地下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
本书共十六章,包括地貌过程与模拟,流域水文过程与模拟,土壤地理学与土壤环境,气候变化与气候模拟,城市自然地理学,地球空间环境因素与全球变化,湿地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重金属循环与全球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全球变化,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城市环境中的纳米颗粒物,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数学方法,RS、GIS与自然地理学研究,城市
《科尔沁沙地动态演化》以科尔沁沙地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采用地貌学、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主要开展科尔沁沙地风沙地貌格局监测与特征分析。《科尔沁沙地动态演化》共8章,系统阐述了科尔沁沙地风沙地貌类型与分布、沙地动态演化过程、沙丘景观格局特征、沉积物粒度特征、沙地演化驱动机制、荒漠化动态监测系统构建
《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过程刻画与信息挖掘技术》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过程刻画与信息挖掘的技术,以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通过地面调査、遥感反演、经典统计、地统计和空间分析等多种手段,从石漠化监测、驱动机制和模拟预测3个方面内容对石漠化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全面刻画。在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自动制图、石漠化演变驱动机制、石漠化
《沙漠与河流地貌格局》系统介绍了中国北方干旱区沙漠与河流交互地貌格局,并重点论述了不同尺度的风水交互作用及其表现;较全面阐述了风水交互作用的地貌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对风水交互作用的响应,划分了风水交互作用地貌类型,构建了风水交互作用下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演变模式。《沙漠与河流地貌格局》重视知识更新和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反映了风沙
本书是对GEF湿地项目部分技术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GEF中国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的工作、取得成效,对如何将项目成果应用于湿地保护管理实践提出了建议;第二章介绍了湿地保护地的评价方法和案例;第三章分享了宁夏开展湿地动态监测的经验,并对全国湿地保护体系进行了空缺分析,提出了改进策略;
本书介绍了一种新型生态工程和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以中科院水生所首创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为例,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十年来将该技术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书中详尽介绍了IVCW对有机污染物、重金属、藻类、藻毒素、酞酸酯的净化效果和影响因素;IVCW中的微生物、植物、基质生物膜、水力学净化机理,并
《坡面细沟侵蚀过程量化研究》基于现代测量技术创立了坡面细沟侵蚀过程自动监测方法,基于大量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试验资料,创新性提出了细沟形态定量刻画指标并诊断了细沟形态特征,量化了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构建了坡面细沟与细沟间侵蚀的坡面水蚀预报框架模型。主要内容包括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自动监测、坡面细沟侵蚀的主导过程、坡面细沟
《华东地区丹霞地貌特征调查与研究》是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3FY111900)华东区丹霞地貌调查研究的总结,主要是对华东地区江西龙虎山和龟峰、福建武夷山和泰宁、浙江江郎山5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和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五省其他共计45处包括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全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