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喜剧评书方式,从全新视角,重现人类有史以来各个时期**科学家们的风貌。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读者全面了解真实的科学家,而且是想激励相关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立志成为科学家。与以往大家熟悉的“科学家故事”或“科学家传”不同的是,本书绝不做任何简单机械的素材堆积,而是以时间为轴线,通过科学家们的历史轨迹,展现科学发
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于2019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会议主题为“新时代科普创新发展”,重点围绕“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约束、国际化交流、信息化支撑”的科普工作新体系展开研讨。本书收录了会议入选论文66篇,针对科普理念创新、科普方式转型、科学素质促进等方
本书共7章,系统地讲解了系统工程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系统与系统工程概述、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结构模型、分析模型、系统仿真、系统评价和系统工程应用综合案例等内容。本书中的主要章节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并在系统仿真部分安排了实验环节。 本书既可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相关课程的基础教材,也可供从事系统
本书系统介绍了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理论的理论基础,概括了可供性理论的逻辑框架,探讨了可供性概念的关系本体论、具身认识论意义,并运用可供性理论,考察技术的起源、技术人工制品的具身性等,提出了新的生态自我概念。本书还概括了基于可供性的设计方法论的三机制,即关系协调预设、动作尺度契合、界面互动。作者探讨了将可供
本书立足于科学技术史的发展,揭示了科学技术实践中的客观性和合理性规范与社会、文化、经济、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实在观、因果性、量子纠缠与自由意志、集体意向性、非概念内容、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等问题,阐述了一种可接受的科学观;立足于日常生活转向、道德批判与个性伦理学建构三个视域,揭示了文化哲学的现实意义;从大数
本书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提炼出当前科学解释转向了语义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科学解释的语境化趋向。本书立足语义分析方法在科学解释中的理论意义与科学解释、科学修辞学的语境化趋向,提出了科学解释模型的语境建构及科学解释意义建构的语境计算化,在此过程中,还从数学哲学与物理学哲学两方面简要分析了现代视域下科学哲学的语境关联性。在整
“大北方探险”是18世纪声势最浩大的科考行动,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久以及获取最多赞助的单次科考事件,其路线从圣彼得堡开始,一路向东,横穿西伯利亚,最终跨海远行,抵达北美的海岸线。探险队伍共有3000多人参与,由丹麦传奇船长白令率队,花费彼得大帝整个帝国年收入的1/6作为科考行动的经费。这次科考发现了白令海峡和
科学发明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沿着时间的脉络,重温了人类科学发明的伟大历程,结合思维导图的编写方式,为读者讲述了科学发明的发展进程,主要包括:最初的发明(1399年以前)、欧洲文明兴起时期(1400—1779年)、蒸汽动力与工业革命时期(1780—1869年)、电力与现代世界发展时期(1870—19
爱因斯坦一生中干过最大的“蠢事”是什么?霍金到底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伽利略错在何处?欧拉为什么感到遗憾?戴维为什么与法拉第反目?哈伯获得诺贝尔奖后为什么还遭人鄙视?哈恩为何为自己的科学发现后悔不已?…… 本书讲述数十位科学大师或败走麦城、或错失良机、或留下道德污点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还原了科学家并非完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进化主义、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逻辑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并成为西学东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科学哲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对当时中国的科学哲学发展、思想革命、社会进步等均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起到了“开民智、树新风”,以及促成近代中国科学观与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