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斑龙科、暴龙科、甲龙科、角龙科、梁龙科、鸭嘴龙科、双脊龙科、鲨齿龙科等。
什么是地质时代?古生物到底是什么?又有多少种?恐龙诞生前后还出现过哪些古生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有个性又厉害的古生物?本书主要以简明的问答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及轻松活泼的插图,全面介绍了古生物的基本知识。书中从新近的研究成果出发,解说地球近46亿年的历史及各种各样的古生物,包括奇虾、始祖鸟、巨犀等诸多古生代、中生代、
本书聚焦“紫萁目”这一真蕨类植物的重要代表性类群,在充分吸收现代真蕨类系统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辽西地区侏罗系髫髻山组矿化植物群中产出的解剖构造保存完好的紫萁目紫萁科茎干矿化化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细致的植物分类学及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并以辽西地区为例,初步探讨了紫萁目植物高矿化保存率的原因和机制。此外,本书系统总
大连金普骆驼山金远洞遗址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珍贵哺乳动物化石,同时存储了我国东北地区近300万年以来地质事件、生物事件、气候事件、环境变迁等方面的巨大信息,为探讨该地区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起源、发展、演化过程和生态系统演替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和证据。本书展示和回顾了骆驼山金远洞开展发掘以来的系统性成果,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精美的
本册志书是对2018年7月之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鸟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和总结,内容包括鸟类导言、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系统记述。导言包括鸟类的定义、系统发育及分类,鸟类骨骼特征及鸟类化石在中国的地史及地理分布,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历史等。系统记述将中生代鸟类和新生代鸟类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了介绍。中生代鸟类部分对近期
本册志书是对2019年12月底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经发表的离龙类、鱼龙型类、海龙类、鳍龙类和鳞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33科92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定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
《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第17号(总号第202册):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研究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地表和井下共34条剖面的大孢子和孢形体化石,详细记述了各个剖面上的化石鉴定结果、不同产层的化石组成和特征,确立了8个大孢子带/组合带,自老而新依次为:①早三叠世Stellibacutriletesgracilis-
本册志书是对2017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长鼻目、蹄兔目以及鳞甲目9科22属64种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与总结。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及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通常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
《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生物科学考察分队在阿里地区札达盆地、日喀则地区、藏北色林错附近、昆仑山口及藏东南芒康等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考察的研究成果,呈现了青藏高原从新生代中期以来生态环境由热带动植物乐园到冰期动物群摇篮的巨大转变。《青藏高原江河湖源新生代古生物考察报告》主
本书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介绍古生物学和化学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兴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以“看进骨头内”为思维指导,从更完整的角度,探索地球生命的演化,充实人们对于浩瀚宇宙中这颗小蓝色星球的认知,让我们因为更充分的了解而更加爱护保护它。透过结合先进的传统古生物学和化学,让我们不止更详尽地看进化石样本内部细节,也看到更完整的外围岩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