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探讨农业环境问题,首先,扩展PSR模型,构建基于农户行为的“压力-状态-效应-响应”(PSER)逻辑框架模型,揭示农户行为、政策调控与农业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其次,在此框架下,开展农户经济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定量评价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农业环境问题的微观形成机制,总结不同类型农户参与
本书系统介绍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全书分为七章,在总结水生态功能分区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滇池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空间分布概况,以及水资源、水环境、大型水生生物等水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以此构建了滇池流域水生态功能1-4级分区指标体系,*后对分区结果
美丽中国是用来表征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优选、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经之途,二者在行为主体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书主要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美丽中国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中外生态理论观点,重点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新理念、新路
本书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危机的衍生这一视角切入,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展开,针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构建、目标指向、思想基础、体系建设、实践形式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切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本书以具有干热河谷典型自然环境特征的云南省元谋县为案例地,研究了近8年来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理空间统计学,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空间格局及特定地形剖面植被覆盖度特征,利用采样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了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地理回归模型探索高程因素对植被覆
本书系统介绍丹麦从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到修复与治理的全过程技术流程。主要包括总体流程、环境调查、风险评估、相关环境质量标准、修复措施与工程设计、过程监控与评价等。此外,附录部分还列举了相关技术工具、模型、方法与案例等,主要包括土壤钻孔与采样、地下水建井与采样、土壤气采样、地质评估、抽水试验、风险评估计算模型与案例等。
本书以广西北部湾南流江流域为对象,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沿着流域社会生态系统组成—人地关系—理论与方法—数据共享—生态过程—环境效应—综合管理的脉络展开,从地质地貌、气候灾害、水文水质、土壤侵蚀、植被覆盖等基础研究入手,探究南流江流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与环境效应,重点对南流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流转机制、河流沉积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07—2015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
本书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类、整理、考证,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分为理论篇、政策篇、实践篇、路径篇、区域特色篇,主要包含2016—2017年的生态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监测、生态治理与修复、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生态文明交流与合作、生态经济、生态法治、生态科技、生态安全、生态屏障、生态红线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土地景观异质性与尺度效应、关天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驱动力分析、碳储量价值和土地碳汇影子价格、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耦合关系、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基于SolVES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的文化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