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物种质资源、作物重要目标性状的选育和育种选择方法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主要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重要目标性状的遗传特点和改良方法及部分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BR》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部分系统介绍了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创新利用的研究进展。作物育种选择方法部分,介绍了表型选择的原理、性状的选择方法及基因组选择等内
本书从作物遗传改良的原理出发,主要以近20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作物种质和品种的选育为案例,从育种理念、亲本选配、选育过程、品种特性、推广前景、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育种方法主要有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轮回选择、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是作物育种理论
社区种子银行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国际与各国民间组织推动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推广。尽管社区种子银行已有30多年历史,数量、多样性和推广速度一直在迅速增加,但是人们对其作用、贡献和价值所知甚少。本书回顾了社区种子银行的历史、演变、经验教训、挑战和前景,同时包含了广泛的研究案例,是第一本关于全球范围社区种子
本书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荒漠草原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构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11BAC07B03)"和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围封前后荒漠草原区土壤种子库特征与繁殖对策研究(31540007)"支持下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宁夏盐池地处我国典型的荒漠草原区,自古以来就是农牧交错带。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从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影响因素众多且耦合性强的特性出发,建立地下空间规划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社会经济价值评价模型,并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建设现状,构建城市地下空间承载力模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承载力评价》应用案例推理、多种判据、经验公式等方法,建立重点区域地下空间规划决策支持模
行业大学在行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与行业产业互促共进。面对农业科技快速升级更新的趋势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长的技术需求,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亟待改进和完善。与此同时,产教“两张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高校发挥社会作用的#大问题,农业高校急需合法合理地面向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为破解农业现代化“短板”问题,本书针对高校
本书以201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为对象,从遗产的“林、寨、田、水”四个组成要素与价值出发,采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简明的文字,以趣味性强和多学科综合的“百科性读本”为特色,为广大关注、热爱中国农耕传统中“天人合一”智慧的读者展示一个经典案例。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常规育种方法、现代育种技术、重要性状的鉴定方法、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和主要农作物育种等内容,是一本总论和各论合二为一、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分考虑教学思路和读者群体、由15所高等院校的一线教师通力合作的统编教材。
本书基于对湖北12个县200多个乡镇近1000名农技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交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使用的关键问题,共同勾勒出社交媒体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应用路径,得出以下结论:社交媒体确实已成为农技工作的新利器;社交媒体的使用诱发了农技员“再创新”行为;社交媒体发挥作用并非因为它有助于农技员个体对知识
《中国休耕制度:利益主体、补偿机制与实施模式》以耕地休耕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制度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地理学相关理论、粮食安全理论、生态安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指导,以休耕制度主体识别-休耕补偿测算-休耕制度落地为研究主线,以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构建-多视角差异化休耕补偿测算-差异化休耕模式及技术措施探讨-可持续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