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生境破碎、生物多样性丧失及生态系统退化,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制约人类福祉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背景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成为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从国家到地方多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案例研究的不断涌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正向范式凝练深入,缺少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梳理。针
本书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和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18个具体目标汇集了31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上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研究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分析当今社会存在的环境问题,系统介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与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与措施,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提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途径,详细论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环境伦理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
本书是作者在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管理领域长期研究成果的总结,聚焦于参与主体众多、互动关系复杂的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利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参与网络公益的要素。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我国情境下互联网+环保公益项目价值共创的过程,探讨了不同主体如何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价值共创,为促进互联网+环保公益
消防山地救援技术
本书在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后形成30m落差消落带背景下汉丰湖消落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十余年来在汉丰湖所进行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对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及实践进行全面阐述。全书共十章,完整概括了研究区域的环境概况、汉丰湖湿地资源、汉丰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消落带生态
本书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试图梳理、总结、厘清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概念、内涵、特点、生成、作用及其价值。此外,本书还尝试总结和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西南地区灾害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供本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论
本书共15章,内容包括:亚氨基二乙腈,农药(精喹、胺草醚、草甘膦、土菌灵、克菌丹、灭菌丹、噻呋酰胺、氯氰菊酯、毒死蜱、联苯肼酯、萎锈灵、抑芽丹、啶酰菌胺等)共14种,染料(酸性橙67、酸性黑PV、酸性黄199、酸性红374、酸性红336、酸性红249、酸性红9、酸性黑172等)共82种,稀土(含放射性铀、钍),半导体(
《黄河流域十年实地调查记(1914—1923)》又名《十年行程录》,是北疆博物院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全套6册,包括文字分册、地图分册和图集分册。该套学术成果是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在1914—1923年间,考察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的真实记录。该书不仅有作者详细记录的所到各地风土人情、环境物候、动植物资源、河流湖泊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