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依篇疏解构成一种互补,本书对章句的理会,除字词、句脉的必要训释外,尚颇重视相关古籍对其意之属的印证。由参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远之战国以至两汉遗籍,不仅有助于把握语境不详的各则语录的旨归所在,也为窥知整个孔门义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条富有历史真切感的蹊径。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转换的枢纽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千多年前陪葬埋入的帛书老子《道德经》。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帛书老子校注》,其作风非常严谨,把真实文字整理呈现出来,与传世本比对有700多处异化。因为一些文字被淘汰或者长期不用,变得晦涩难懂。当年整理《帛书老子》的专家多是道德经领域的专家泰斗,因为长期受传世本的浸淫,对异化字解注时
本书对《论语》的原有20个篇章重新解构,分为前言、名家评论、专题解读、《论语》原文和参考文献五个板块。其中“专题解读”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分为侍亲篇、交友篇、学习篇、立身篇、修养篇、处世篇、理政篇、为师篇、养生篇、臧否篇和弟子篇共十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都由“专题导读”和“拓展阅读”两部分组成。
无为的能量——《老子》哲学40讲
本书依据史志目录等查找宋之前经图文献、杨图文献及研究资料等,制作简易数据库,对杨图之每一经图概况分别进行考说。同时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结合不同时期的主要《六经图》文献进行比勘研究。本书以杨甲《六经图》的经图内容考索和诸版本间的比勘为研究重点,分别对杨图之体例、内容、价值等进行考索;同时兼顾其他时期的重要六经图文献进行考
《国际儒学论丛》是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中心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本辑为第11辑,分为特稿、名家专访、儒家思想、国际儒学、儒家经典诠释学、儒家动态、书评等栏目,收录了国内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文章,文章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易学等,反映了国内外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新发展、
《儒藏论坛》是由四川大学《儒藏》编纂委员会独家主办的学术论文合集,旨在弘扬儒学文化、儒家精神与巴蜀文化,及时反映《儒藏》的编纂情况。本文集每年出版2辑。《儒藏论坛》第15辑中共收录论文21篇,分为“儒学论衡”“儒学文献”“研究综述”“书评”“儒学随笔”五个部分,对有关儒学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归类,内容涉及儒学人物、文献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主义的主要初创者,其哲学观点早于西方哲学200多年,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辩证法系统核心内容建设者之一。庄子提出的“人与自然”的应用哲学关系表现为批判精神;“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价值重塑、应用实践;“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守弱贵柔与智慧辩证。本书以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庄学观点来分析解决问题,思想和畅
本书从生涯教育与《论语》相结合的五个方面:成长、修德、勤学、处事、自省展开,选取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观点做指导,并结合案例作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生涯发展之“道”,通过现代生涯教育的知识与方法,学习生涯发展之“术”。
从《逍遥游》、《齐物论》到《天下》篇,“物”一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本书借助中西哲学会通的视域,从《天下》篇的物论入手,由物判别诸家思想,进而揭示庄子物论中关于人与己、人与他者、人与物、物与物,以及万物与道的多重多样的关系,澄明庄子对个体性的证成路径。被视为先秦学术思想总论的《天下》篇,是理解诸子思想特别是老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