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青铜敦的著录与研究简史;青铜敦的定名与功用;青铜敦的类型学分析;青铜敦的分期演变;青铜敦的组合;青铜敦的区域分析;敦与相关器类的关系等。
本书分三篇,上篇为分裆鼎的整理与研究;中篇为扁足鼎的整理与研究;下篇为方鼎的综合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人兽母题”的渊源及类型;“人兽母题”的内在动因和隐喻机制;“人兽母题”牵涉的观念厘格;“人兽母题”隐喻的文化机制;“人兽母题”的嬗变与式微;“人兽母题”的造型装饰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簋的起源、名称和作用;青铜簋型式分析;青铜簋分期与年代推定;青铜簋区域研究;青铜簋谱系研究;青铜簋器用制度;青铜簋环耳的艺术观察;青铜簋纹饰研究等。
本书内容包括:青铜罍研究简史;青铜罍的定名与功用;青铜罍的类型学分析;青铜罍的分期研究;青铜罍墓葬礼器组合分析等。
受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委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馆藏的108件金属文物开展了保护修复工作,《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报告》正是这次保护修复的工作报告,记录了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修复技术和项目管理这两方面的得失进行了总结。本报告对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可为同行在实
辉县在河南省的北部,过去因发现大量的古器物在考古界得名。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回县境内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有了许多发现和收获。本书分为琉璃阁区、固围村区、赵固区、禇邱区、百泉区五编,内容涉及殷代遗址、殷代墓葬、战国墓葬、汉代墓葬等。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考古发掘报告,至今对于学术界仍有较大的
本书收录洞庭湖南部新湖遗址、蔡家园遗址、大通湖遗址、玉竹包遗址、石咀头遗址、漉湖遗址、泞湖遗址、铁铺岭遗址8处先秦古遗址发掘资料,时代经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商周时期,其间没有大的缺环,改变了之前对洞庭湖南部历史文化面貌的认识,是研究洞庭湖南部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西部考古》(第11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3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足
在世界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录中,石窟寺主要集中在亚洲,而其中,中国的石窟无论从比例数量,还是从代表性和独特性上,都具有研究的典型意义,其也是我国传统文物的五大类型之一。由此,石窟保护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部分,而相较于木结构、古遗址等其他类型保护来说,石窟保护表现出独特的复杂性。本书对中国石窟保护历程(19世纪末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