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已从落后而居世界前列;同时,西方常有学者怀疑中国宗教的存在,其实宗教美术考古资源非常丰富。该成果体量大,可以全面反映考古成果,从而为宗教、美术,以及交叉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张力和空间。 该成果有考古报告、研究文献(含学术关注度表)和遗存年表三大块,在完整性上很突出:首先,有着完整的信息资源。努力穷尽所有考古报告信息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及其成果,
本书是对罗通山城2007~2009年考古发掘工作成果和2010~2012年罗通山城本体保护项目工程成果的总结。罗通山城占地面积1.27平方千米,城墙总长约7千米,分西、东(主、副)城,是高句丽时期“左右”双城形制的代表作。在对罗通山城的考古发掘中,共发掘有房址、灰沟、门址、点将台等遗迹。考古发掘和调查证明,罗通山城是一
本书对2007年以后临淄齐故城新出土和新收集的保存状况较好且有代表性的镜范、临淄地区出土的部分西汉铜镜等,逐件进行3D扫描和精细的考古学观察、测量、摄影和记录,同时将临淄出土的镜范与铜镜进行对照比较研究,着眼于汉代临淄铜镜制作加工技术、生产、流通和社会应用等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临淄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交融与疆域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唐朝倾国力以西顾,重视西北的开拓与经营。这不仅是形塑唐代国家强盛、文明绚烂的历史形象的重要因素,也对中国古代乃至中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各地所出石刻碑志等出土文献,为钩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鲜活的史料。本书聚焦于出土文献考释与唐代西北经略史
尘中莲花--汉唐釉陶文化研究
中国壁画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墓葬壁画,一类是宫殿寺观石窟壁画;一在地下,一在地上,各有千秋。作者的前一《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观我生》聚焦墓葬壁画,以墓葬壁画的解读还原墓主人的生命故事和其背后的时代历史,而《观无量》一书则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 观无量,即观照广阔无量之世界。中国的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如浩瀚之
以两位作者从事西藏田野考古近三十年来所获相关资料,以及所主持或参与的多项涉藏课题研究之成果为基础,围绕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之前的若干重要历史节点,提出西藏史前期考古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问题,概述西藏旧石器时代至公元7世纪考古发现及考古研究之要点。
本书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开放唐代壁画珍品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唐墓壁画馆,也是国内最大、设备最为先进的唐代壁画专题陈列馆。为更好评估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大型展柜环境控制效力,提高馆藏壁画保护效力,博物馆申请通过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展柜柜内微环境场分布研究》,项目在壁画展柜内气体环境及馆内柜外环境的实时监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