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研究建立了巨灾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巨灾风险管理的目标、实施原则以及建立国家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还提出了巨灾风险治理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本书在巨灾风险的评估技术方面介绍了如何利用理论模型、数据验证等方式研究巨灾风险损失分布;在建立多层次巨灾风险融资体系方面,研究了包括巨灾损失储备基金、巨灾保险和
本书主要介绍地震-地质灾害链、暴雨-滑坡灾害链、台风-风暴潮灾害遭遇、大风-暴雨灾害遭遇、降雨-洪涝灾害链、旱涝急转等多灾种,对典型案例区的房屋建筑、公路网络、人口与经济等主要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
本书对中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服务产品体系设计与开发技术、部门大数据的业务协同机制与应急联动技术、网络大数据智能挖掘与融合分析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技术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全书共10章,第1~2章阐述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的内涵和技术体系组成,总结梳理了国内外
本书是有关灾害及灾害风险的基本理论和应对策略的理论性著作,主要内容包括灾害研究的起源与发展、灾害的性质、灾害的效应及影响、灾患的性质、灾害风险的性质、灾患的危险性、人类的脆弱性、灾害的恢复力、灾害风险管理、灾害风险的调控以及灾害损失的转移、社区减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
Thisbookvividlyshowsthefosteringenvironment,activitycharacteristics,distributionpattern,economiclosses,casualties,disasterrisksandmanagementofearthquakes,massmo
本地图集具有以下创新设计:①以系统论和系统方法为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②突出一带一路的区域特色,显示独特的地理趣味;③运用“综合制图”方法,可以相互分析、对比和信息提取,获得更多新的概念和规律;④采用现代新技术,跟上信息时代的需求,引入多维信息可视化方法,深刻认识模糊现象和分维分形法则,科学的认识灾害规律。《BR》
本书是一部利用甲骨文研究殷商时期灾害与社会应对的专著。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将目前学界利用甲骨文进行灾害研究的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交代了本书研究的整体思路和主要方法。第二部分,灾害的基本概况。主要包括水灾、旱灾、虫灾、传染性疾病、风灾、冰雹、火灾、地震,以及其他灾害,分别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资料相互印
本书以1368~1911A.D.为研究时段,以明清时期徽州一府六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查阅明清时期徽州各县的地方志和地名志等历史资料,将历史资料的文字叙述进行定量化描述分析,得出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年际变化特征、季节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揭示我国亚热带北缘中低山地与丘陵区的灾害发生规律,为徽
本地图集结合“一带一路”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针对地震、地质、干旱、洪水和海洋等灾害,探讨其孕灾、致灾与承灾环境演变局,利用多尺度风险评估方法,实现各类灾害在全区域、局部区域、社区与工程的风险评估;综合各国先进风险管理经验,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实现沿线各国风险管理经验共享,建立适用于各国国情的风险管理平台。
自然灾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风险。但是,自然风险不一定导致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损失的扩散和放大往往因为社会因素。而且,风险也可能系社会行为“制造”。因此,巨灾的“社会”行为成为巨灾风险管理的重心,风险社会脆弱性理论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理论研究视角的重大创新。本书旨在融合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工具,创新研究视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