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中和新旧说”,以及稍晚的“仁说”“心说”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
本书2008年在我社初版,印数4000册,豆瓣评分8.7,近几年不断有读者问起,旧书在孔网被炒至二三百元一本。现纳入作者的作品集精装再版,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增删,重写了一篇较长的后记。 在宋明理学的展开过程中,张载哲学所发挥的枢纽性作用,早已成为学术界的一般常识。长期以来,关于张载的研究和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书全面梳理理学官方化与宋季诗文嬗变的关系,讨论理学影响下的宋季诗学、宋季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变化,探究文学新质产生的内外在原因,分析宋季文学大家缺席、中小作家腾喧齐鸣语境下文化下移、文学重心转移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展现出了一幅理学审美化和宋季文学义理化的新图卷,并针对理学对晚宋文选嬗变所起的作用展开探索研究,对宋季文人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第一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本书是“朱子经学与四书学”专题论文的结集。朱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人物,他集宋代理学和经学之大成。本书集中研讨了朱子的五经学、四书学及其相关问题,内容集中在如下五个方面:(1)朱子的四书学研究。四书学是朱子经学的研讨重点。(2)朱子的五经学研究。朱子的易学和礼学得到重点讨论。(3)传统朱子学问题再探。中和和道统问题得
“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然而今日却被学术界广泛用来指称儒家,认为儒学之理想和目标,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概括之,人云亦云,习焉不察。更重要的是,由于近代学者以内圣外王理解儒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内圣外王研究范式,对儒学研究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均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首先,本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其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