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把握康有为充满张力的著述,从其政教观念入手,勾勒出康有为思想发展及其内在结构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将大同立教政教分离这类关键问题放在晚清民初政治大变的脉络之中,乃至放在晚明以来思想变迁的脉络之中,发掘各种被遮蔽的历史关联,分析康有为或相关思想家当时看法的理论含义
本书从方法论关键词、节点问题新探、研究个案举隅三个方面呈现作者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基本议题的多年思考,涉及历史学如何求真、中国近代转型怎样考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演进的脉络等问题。
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思想界”及其他“~界”“~~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浮现,乃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写照,既意味着近代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新型的对应关系,也映射出告别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探求。聚焦“思想界”,是期望探讨这
本书是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不仅彻底动摇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根基,而且为人们打开了重新认识、估价一切传统典籍的大门,有解放思想之功。
《幽暗的现代性(梁启超的思想世界1896-1906)》一书提出了在过渡时代总体性问题中考察梁启超思想的内在理路的新的研究视角。书中从百年梁启超思想研究综述开始,以梁启超思想内部的中国意识为脉络,完整梳理了梁启超的国家话语及其思想体系。同时,从整个现代性的过渡时期比较中,呈现出梁启超的思想带有深刻的幽暗意识,其试图超越一
在中日启蒙思想这一主题下,本书以历史的纵向变化和时代的横向关联为坐标,以严复与福泽谕吉这两位中日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为中心,分列时代篇、文化篇、思想篇和实践篇,从不同的方面和维度,系统地对中日近代启蒙思想进行了透视和比较,呈现了两位启蒙思想家的复杂图像、相通性和独自性,作者在不少问题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是
在近代东亚世界,西学东渐,凡是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之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毕竟,在时人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或是寰宇情势,或为新兴学问,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
本书是经学研究第四辑,以曹元弼研究文章为主结而成集,对曹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同时整理了曹撰写的《礼经大义》《经学通义开宗》,是非常宝贵的文献,并且做了详细的曹元弼年谱,为学界了解和研究曹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基础。
刘沅(1767~1855),祖籍湖北麻城刘家沟,先祖于明末迁蜀。刘沅出生于双流云栖里,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淳化街。因刘沅在双流和成都的书塾中均有一株古槐,故世称刘沅为“槐轩先生”,其学为“槐轩之学”。刘沅是学问大家,现存著述逾200卷。《由人而圣而希天:清儒刘沅学术思想研究/槐轩刘门》作者2010年开始以槐轩
《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是王汎森教授研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作。他认为,思想与生活相与交织,不同人群所呈现的思想光谱浓淡不一,思想史研究应致力于刻画历史的复杂性。王汎森教授以此思路探讨近代中国人的存在感受、生命气质、人生态度,灵活调用思想、学术、生活、政治诸种材料,解读从“新民”到“新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