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19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考、主张、规划、实践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与转变逻辑,认为梁氏由乡建理论及实践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现代儒家激进主义。本书既可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强化我们对1949年前的新儒学及传统社会特性的认识,既具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刘述先先生关于现代新儒学研究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内容主要围绕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与展望、宋代理学的精神传统以及全球伦理等问题而展开。作者认为现代新儒学“建基于深厚的学力,对经典做出创造性的诠释,针对强势西风的席卷做出回应,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觅取平衡,这才使它有强大的吸引力”。他主张“转出一条新的途径,为‘理一分殊’做出新
冯定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围绕着对时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通俗化的哲学话语表达中,形成了一个以人类解放理论为主轴,贯通哲学观、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的有机理论体系,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总体上研究和定位冯定先生思想的论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发动“文学革命”,从此他的名字与新文化运动联结在一起,是公认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为展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方面的成就和广泛的社会交往,本书汇集了耿云志、杨天石、汪荣祖、陈漱渝、陈方正、陈平原、罗志田、邓昭祺、江勇振、山口荣、黄克武、王晴佳、王中江、孙郁、章清等海内外
本书初版于1998年,2003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0年再版,本次改为精装出版。除了“新版序”外,其他内容未做改动。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
晚清以降,著作体例与述学文体的巨大变更,使得现代中国的人文学者步履艰难。从当初的“拿来主义”,到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在20世纪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声音是以“科学”取代“夸饰”。著述的不严谨乃至抄袭成风,确实是中国学界的痼疾,可这并不能掩盖问题的另一面,即人文学本身带有很强的修辞意味。谈论人文学的修辞学,不妨先从述学
《社约物与人:论人自由自己的约束》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科学哲学、人学原理与中国传统文明的深度融合,构建社约物之论,提出了“人活明己,社约生息;和而不同,社约共赢”的开明利己社约思想;构建了“个人-家-企-国-人类”“修-齐-营-治-平”的社约系统人观点,本书对于中国传统文明与现时代融合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牟宗三着力凸显“现代性在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与西方现代性展开“吸收”与“批判”的双向互动。本书将牟宗三哲学置于“古今”“中西”的交会点上,探析他立足儒家思想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哲学思考,揭示其积极贡献与内在问题。以牟宗三这一个案审视现代新儒家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其意义在于一方面
本书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由于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本书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凸显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著作等身,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儒学的*高水准,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其思想涉猎广泛、艰深曲折,是一段时间以来儒学研究*困难的题目,没有之一,因而一部分人有将其神化的倾向。《走下神坛的牟宗三》力图将牟宗三从神坛上请下来,作为一个哲学家,与之展开对话。本书分别从坎陷论、三系论、存有论、圆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