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首本由“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三营第八连)战士亲自撰写的“好八连”回忆录,记述了作者在“好八连”当兵期间,和战友们一起牢记“两个务必”,按照毛主席《八连颂》要求,在南京路上站岗放哨、军训卫国、巡逻除暴、为民服务和千里野营、围海造田、救灾抢险、保卫大上海,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部分讲述了作者离开“好八连”后,按“好八连”连训,在从政岗位上长期严于律己、艰苦奋斗、拒腐蚀永不沾、为人民几十年,励志文艺事业,奋斗不止的往事。反映出一名在“好八连”接受洗礼的战士铸就出来的兵魂。全书30余万字,近百幅照片,图文并茂,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读来清新、平实,如临其境,感人至深,满满都是中国军人正能量。
首本由“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亲著的回忆录;
首次披露了那段岁月不为人知的故事;
全方位展现了“我军一面旗帜”的血与肉;
一个连队连着一座城市,
一座城市传承一种精神,
一种精神激励一个时代。
谨以此书献给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好八连”组建七十周年!
谨以此书献给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好八连”组建七十周年!
序
欣慰感言
欣闻八连赣南籍老战友黄明光出版了他的一部精品佳作《霓虹灯下的兵魂——一名“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的印记》(以下简称《兵魂》)。战友情深、盛情难却。在此,首先对黄明光战友的新作《兵魂》一书出版问世,表示热烈的祝贺!在祝贺、欣喜的同时,写下几句欣慰感言。
黄明光是王振华(全国四届人大代表、大校军衔、正师级)战友担任“好八连”连长时的兵,他来自赣南中央苏区,是老红军的后代。到八连后他积极肯干,很快成为连队骨干,担任了七班班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还登载了他的事迹。我们虽然未曾在一起共同战斗、生活,但对他早有耳闻。也是有缘,他不久选调到上海警备区创作学习班学习,那时我正好负责警备区政治部宣传处的工作,有缘见面相识,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黄明光战友和我们都是在“好八连”这个光荣的连队里,接受过党的培养教育、都在“好八连”的连魂“两个务必”、《八连颂》引领、教诲下,进步、成长、发展的。近两年在“好促会”的简报上,看到了他的精彩出众的发言,让我这个老哨兵为之一震,耳目一新,十分感人,深受鼓舞。我这才真正熟悉了黄明光战友。从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黄明光战友是老红军的好后生,是“好八连”的好战士,是上海名校的好学生,是赣州市文化战线的好编剧,是老区人民的好公仆,是“好八连”这条“流动星河”里一颗缤纷闪烁晶莹剔透的亮星。
黄明光战友勤奋好学,用八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励志传记《兵魂》。全书记录了他参军时在连队所历经的一些重大事件,语言平实、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身临其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连队的精神风貌,读来感人至深。特别是他离开八连后,牢记毛主席《八连颂》的教导,不忘“好八连”连魂,身体力行所做的那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事,包括他创作出版的四十余万字的戏剧集,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因而他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推举他担任了赣州行署文化局副局长,还得到当地党政的肯定,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我相信,他的新作问世,还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好八连“为人民,几十年”的本质内涵,在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延伸拓展;好八连“拒腐蚀,永不沾”的高贵品质,在他所在的文化战线上不断弘扬;好八连“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在他退伍后几十年的人生征程里,践行展示得更亮丽多彩;好八连“思想好,能分析”的好经验,指导他创作出更多更精彩的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文化精神产品。同时,对“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声音,赞扬中国精神,弘扬正能量”,无疑也丰富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兵魂》必将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喝彩。
王经文
(王经文老首长系“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时的指导员,他是接受并扛起“南京路上好八连”这面大旗的第一人,对“好八连”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离开“好八连”后,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第九届中央委员,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后勤部副政委。——编者注)
[授权书]
黄明光,男,江西赣县人。曾在“南京路上好八连”当兵,任班长。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毕业。长期担任江西赣州市(原为行署)文化局副局长,兼任赣州地区文联副主席、戏剧家协会主席。获江西省政府优秀作品奖、国家“文华奖”词作奖和国家“群星奖”组织工作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著有40万字戏剧专集一部。
序 欣慰感言……………………………………王经文 01
第一章 特殊的第一课
1 意外当兵 …………………………………………… 01
2 第一课 ……………………………………………… 06
3 从老百姓到军人 …………………………………… 09
4 难忘的小洋楼 ……………………………………… 12
第二章 苦涩的记忆
5 草丛中的啼哭 ……………………………………… 16
6 可怜的母亲 ………………………………………… 18
7 抹不去的记忆 ……………………………………… 20
8 饥饿的威胁 ………………………………………… 22
9 读书的苦涩 ………………………………………… 24
10 “闹红”村的故事………………………………… 27
第三章 千里野营
11 “两个务必”起家………………………………… 29
12 必修课……………………………………………… 36
13 不当老爷兵………………………………………… 40
14 天堂苏州…………………………………………… 43
15 小小火车站………………………………………… 46
16 太湖之滨…………………………………………… 49
17 洪径大队…………………………………………… 52
18 阳澄湖畔…………………………………………… 56
19 一百六十五里……………………………………… 59
20 天马山之夜………………………………………… 62
第四章 军营生活
21 特殊的生日………………………………………… 65
22 大场营房…………………………………………… 68
23 当兵的一天………………………………………… 73
24 星期天劳动………………………………………… 79
25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1
26 小小化妆室………………………………………… 83
第五章 南京路上
27 人民广场…………………………………………… 86
28 升旗………………………………………………… 90
29 巡逻………………………………………………… 92
30 扫雪………………………………………………… 96
31 “小红花”………………………………………… 99
32 《霓虹灯下的哨兵》……………………………… 104
33 参观………………………………………………… 107
34 巨鹿路的时光……………………………………… 111
第六章 特别任务
35 国庆方块训练……………………………………… 115
36 一级战备…………………………………………… 117
37 保卫虹桥机场……………………………………… 120
38 南京汤山…………………………………………… 123
39 当班长……………………………………………… 126
40 重温入党誓言……………………………………… 128
第七章 围海造田
41 “上帝保佑”……………………………………… 130
42 大海………………………………………………… 133
43 芦苇荡……………………………………………… 135
44 崇明农场…………………………………………… 137
45 夜间射击…………………………………………… 140
46 备战备荒为人民…………………………………… 142
47 谈话………………………………………………… 145
第八章 重返南京路
48 退伍………………………………………………… 149
49 上大学……………………………………………… 154
50 “上戏”…………………………………………… 156
51 读书………………………………………………… 158
52 在“上戏”讲艰苦奋斗…………………………… 161
53 惊雷滚滚…………………………………………… 164
54 重返“好八连”…………………………………… 167
55 老师和同学………………………………………… 170
第九章 离不开的日子
56 到艰苦的地方去…………………………………… 176
57 中央苏区…………………………………………… 178
58 赣南采茶戏………………………………………… 181
59 困难锻炼人………………………………………… 184
60 “分析好,大有益”……………………………… 187
61 掉乌纱帽的梦想…………………………………… 190
62 初生牛犊不怕虎…………………………………… 194
63 责任重于泰山……………………………………… 197
64 压力变动力………………………………………… 200
65 成绩只属于过去…………………………………… 206
66 群众最可敬………………………………………… 210
67 从我做起…………………………………………… 214
68 面对人生的委屈…………………………………… 218
第十章 “好八连”精神
69 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 223
70 谦虚谨慎的进取精神……………………………… 227
71 “拒腐蚀,永不沾”的正气精神………………… 229
72 “为人民,几十年”的服务精神………………… 231
73 “八不怕”的勇敢精神…………………………… 233
74 善于思考的钻研精神……………………………… 235
75 严以律己的自觉精神……………………………… 237
76 互相帮助的团结精神……………………………… 240
附录一 “好八连”战士日记选录
77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 243
78 谦虚谨慎?反骄破满……………………………… 246
79 拒腐蚀?永不沾…………………………………… 249
80 学习?改造………………………………………… 252
81 为人民?几十年…………………………………… 256
82 不怕苦?不怕死…………………………………… 258
83 理想?信念………………………………………… 260
附录二 “好八连”历史文稿选编
84 艰苦奋斗是我军的政治本色……………………… 263
85 学习毛主席著作、马列著作情况汇报…………… 267
86 为党的事业带好兵建好连………………………… 276
87 在大、中、小学汇报学雷锋的体会……………… 281
附录三 “好八连”赣南苏区报告会选记…
88 永远的丰碑………………………………………… 291
后 记 ……………………………………………………… 304
第六章特别任务
35.国庆方块训练
进入1972年9月,连队奉命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国庆方块训练。具体是练习正步走,准备一个月后的国庆节在上海人民广场接受检阅。
训练,在上海大场营房的大操场上进行。
所谓国庆方块训练,特别严格,这种方块训练就是正步队列训练。队列训练本来就要求高,是部队比较难的训练,正步方块队列要求更高,更要整齐划一,从而更难做到。
首先是练正步走,要求双目目视前方,腿要直,腰要直,胸要挺,屁股要翘;脚踢出去要有力,脚与脚之间距离不能超过30厘米;脚踢出后,脚板要平,离地面不能超出15厘米;双手前后摆动与身体不能超过15厘米。
动作其实并不复杂,目视前方,踢腿,挺胸,双手摆动,就那么几下子。可要达到要求却非常困难,尤其全连一百余号人,要达到整齐划一就更加难,要与兄弟部队形成方块队列,整齐划一,就难上加难。如此高的要求,不进行严格训练是不可能的。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从天安门前走过的方块队伍,其实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才有这个效果。
按规定,9月30日前,必须训练出一支高标准的方块队伍。由于时间紧,要求高,任务是极其繁重的。因此,每天必须训练十个小时以上。除了吃饭,几乎连午休都用上了,不过午休是战士自觉进行训练的。
“好八连”战士们那种荣誉感,那种刻苦训练的精神,真是无法描述,生怕一个人影响整个连队的形象,因此,常常月光下也可看见他们的身影。
9月初,正是天气异常炎热的时候,白天在太阳底下,即使不训练,叫你站在操场上也汗流浃背,很难吃得消。训练中,有的战士跟不上,就得开小灶训练,那样就更惨了。所以,每个人都极其认真,每天下来,饭也吃不下,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就这样,我们每天顶着毒热的太阳,头戴着军帽,身穿着厚厚的军装,脚穿着保暖的解放鞋,一丝不苟,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十天半月下来,手、臂、腰,脚都痛,特别是小腿肚,痛得走路都得轻轻落地,浑身酸溜溜的,特别难受。
这种训练,是检验一支部队组织纪律、战斗作风、集体主义、部队士气、精神面貌、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志。而且不仅是对连队的检验,更是对每个人的检验,从中可以观察出其思想作风、组织纪律、集体观念的好差。说起来也奇怪,全团有不少连参加,而且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练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好八连”每每受到表扬,这种表扬并非刻意的,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打心底里佩服的。这不能不说“好八连”战士的荣誉感起了很大作用。
36.一级战备
1972年9月17日中午,炎热的太阳烤得大地热烘烘的,整个营房,除了知了的叫声,寂静得很,疲惫的战士们,正在享受一次难得的午休。
突然,一声急促的哨声,把大家从酣睡中惊醒。全连以三分钟的速度集合完毕。连长王振华一改过去的幽默,一脸严肃地宣布:全连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他要求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迅速做好战斗准备。连长特别叮嘱:要在自己帽子里写上自己的血型,以备万一受伤了好输血抢救;同时要在自己包衣物的小包裹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以备万一牺牲后组织上好替你寄回家。
大家知道,一级战备是国家处于危难之时的最高级别的战备。如今连长又如此严肃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布置任务,知道可能发生了大事,这种情形还是第一次,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我们都意识到可能要开赴前线,准备打仗。可是大家又非常纳闷,如果开赴前线打仗,怎么着也不会是我们一个连,怎么着也要全体大动员,可望望兄弟连队,他们还正在睡觉呢。
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匆匆忙忙打好背包,按连长的要求写好血型和小包裹上的地址,背好子弹带,挎好枪支,全副武装,集中到饭堂门前等待命令。
全连刚集合完毕,立正稍息过后,连长王振华命令子弹上膛,但关上保险;手榴弹撤开缝线,免得到时拿不出来。这一命令,使本来就紧张的气氛更加紧张起来,因为平时怕出事故,子弹是不能上膛的;手榴弹平时则要用针线缝住弹袋,以免行军时摩擦,使手榴弹盖脱落掉出,挂拉出引线扣环,发生爆炸伤人,这不是耸人听闻,是曾发生过的事。这回子弹上膛,手榴弹袋子不缝,还是参军以来的头一回。
几分钟之后,全连就快速登上了四部军用大卡车,急速驶出了营房大门。
一个多小时后,军用大卡车开进了上海警备区司令部,进门时发现,司令部屋顶上架起了重机枪。
接着,我们来到一所房子里,奉命打开背包,准备吃晚饭。然而,不知为什么背包刚打开,又命令重新打起来。此时,团政治部主任王传友来到大家面前,进行战前动员。其实他只说了一句话:“今天晚上,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都要为保卫毛主席、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准备牺牲。”他这简洁的话语,大家听得真切,一点也不含糊;它让人震惊,又一次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
话音刚落,全连又登上大卡车出发了。此时,我们发现后头还加了一部大卡车,车上坐的是别的连队的战士,全挎着冲锋枪,好家伙,一个加强连的火力。此时,大约已是傍晚时分,我们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就乘着夜色出发了。
车内,除了我们这些战士外,其中一辆车上,增加了两个军队的高级干部模样的人,他们双手戴着手铐,但领章帽徽并未摘除。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每个人都意识到肯定出了大事。
天不作美,下起了瓢泼大雨。通过汽车灯光的光柱,我们发现雨下得又大又密;同时发现迎面开来一辆又一辆经过树枝伪装的军车,与我们交叉而过。就这样,我们双手抱着枪坐在车内,眼睛却敏捷地盯着车外,竖起耳朵听着随时下达的命令,随时准备射出怒吼的子弹。
约莫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开进了一个山洞,我们奉命下车。连长告诉我们,这里是天马山,大家在这里吃饭。此时已是晚上十点钟了。饭很快就端上来了,瘦肉炒饭非常香甜,要知道,我们已经十个小时没吃饭了。
天马山,是上海有名的山。天马山底下是个巨大的山洞,洞中分隔着一间间房子,房子里摆满了通信设备,设备前坐满了女兵,她们正紧张地忙碌着接线。后来,我们才知道,天马山的这些山洞,实际上是防空洞,打起仗来,敌人的飞机、导弹、原子弹是炸不到的。类似这样的防空洞,中国各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下人防设施。
我们匆匆忙忙扒了几口饭,撒了泡尿,又登上大卡车出发了。一路上,汽车乘着夜色疾驶。五六个小时后,约莫凌晨四时,车子才在路边停下来,让大家撒了泡尿,又继续前进。
第二天早晨八点,汽车来到南京郊外的一个部队,连长说是“临汾旅”驻地,我们把这两个人交给了“临汾旅”,就算完成了任务。
早饭后,首长对我们完成任务很满意,把我们全连拉到南京长江大桥参观。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宏伟的大桥,心中充满了自豪。参观完后,全连当日就返回了上海。
37.保卫虹桥机
1972年9月18日,我们从南京回来,没回到大场营房,而是直接被拉到了新兵连时住的小洋楼。我们班又正好住回了原先住的那栋楼。
9月19日,对我们来说是个让人震惊的日子。那天,全连集中在一起,听连长传达中央文件,一个震惊世界的文件。我们竖起耳朵,屏住气,文件的每一句话就像是在耳边炸雷。
文件说,1972年9月13日,林彪仓皇出逃,叛党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粉身碎骨,自取灭亡。
这简直是个晴天霹雳,让人喘不过气来。
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帅,一个被亿万人称颂的副统帅,一个被写入党章的接班人,怎么突然叛党叛国?!一个被称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被毛主席选定的接班人、中共中央副主席,怎么就走到了背叛毛主席,甚至谋害毛主席的地步?!一个极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有功之臣,怎么成了反党反毛泽东思想的罪人……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然而,文件中披露的一桩桩一件件铁的事实,却又似乎让人不容置疑。文件很长,说到了许多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的事。
文件传达完后,全场鸦雀无声,很久,大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少顷,连首长告诉大家:我们住在这小洋楼里,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执行一项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的。什么任务呢?就是保卫虹桥机场!
上海虹桥机场是我国最大的国际机场之一,始建于1907年,新中国成立后得以重建,并一直作为军用机场,直到1963年扩建后,才改为民用机场。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位于上海市西郊,距市区仅13公里,我们住的小洋楼就在虹桥镇边上,离虹桥机场只有两公里路,可以随时出击虹桥机场。
最后,连首长号召大家,要与林秃子(指林彪)划清界限,紧跟毛主席革命路线,为保卫虹桥机场,保卫大上海,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随时准备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原来,我们前两天押送到南京“临汾旅”的那两个军队高级干部,一个是在上海的空四军政委王维国,一个是在杭州的空五军政委陈励耘,他们都是林彪的死党。
那天在上海警备区司令部,之所以放下背包准备吃饭,是因为在杭州抓捕的陈励耘尚未到达;而很快又打背包,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要走,是因为他们马上又到了,因此,只好拉到天马山山洞,躲着才吃上一顿晚饭。
这是因为,林彪的儿子林立果,在上海依托空四军,暗中组织了一个所谓“小舰队”,他们全副武装,配备了能折叠用的适应城市战斗的冲锋枪、机枪及各种当时最先进的轻型武器,据说火力十分强;他们培养了一批忠于他们的人,喊出了“忠于林彪、忠于林立果”的口号。他们的目标直接指向毛主席,并把毛主席编成B─52的代号,阴谋谋害毛主席。
这个“小舰队”归林立果直接指挥。那天,为迷惑敌人,防止“小舰队”来抢劫,掩护我们押送王维国、陈励耘这两个林彪死党顺利离开上海,安全到达南京,上海警备区当夜进行了部队大换防,这就是我们在那天夜里,看到的军用大卡车和大炮,向我们相反方向交叉行驶的原因。
如今,我们住在这小洋楼里,也是为了控制虹桥国际机场,防止他们利用空军优势逃跑。为此,我们每天进行的演习就是向虹桥国际机场奔袭。
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干部战士,不愧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连队,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中央军委、国防部做出决定:为连队记集体二等功,以表彰连队这次执行特殊任务、成绩突出。
传达文件的会议结束了,但此时就像一块石子投入了池塘,泛起一层层涟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不仅是我们当兵的,甚至是全国人民,除了对毛主席的崇拜,就是崇拜林彪了。
林彪进过黄埔军校,早年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又跟随朱德上了井冈山。自那以后,跟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土地革命时期,他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抗日战争时期,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非常信任他,让他率数十万大军进入东北,开辟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著名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他指挥了两大战役;他奉命横扫大西南,解放海南岛,当时全国除台湾外29个省、市、自治区,他带领的第四野战军解放了10个。
林彪提出了短促突击、三猛战术、二百米内硬功夫等著名军事思想。他成为一代名将,斯大林都很器重他。他在元帅排列中,仅次于朱德、彭德怀,名列第三,这是因为朱、彭分别担任过解放军的总司令、代总司令而无法逾越。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的声望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第一个在全军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他要求部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他在部队推行“天天读”;他提出创建“四好连队”。他以数字式的语言,提出了一些经典的提法,如“三八作风”“四好连队”“五好战士”“四个第一”等。他提出“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这样的名言,要求全国统一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由此种种,他被誉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副统帅,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榜样;在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他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并且写进了党章。他长期以来担任党中央副主席、国防部长,到头来成了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阴谋谋害毛主席、叛党叛国的罪人,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38、南京汤山
1969年,苏联侵犯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我国被迫自卫反击。那一仗,开始时苏联凭借坦克的优势占了上风,而我们20世纪40年代制造的“四零”式火箭筒,根本无法击毁他们的坦克,使我们吃了不少亏。后来,团长孙玉国带领战士事先埋卧在厚厚的积雪中,忍受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待苏军的坦克靠近时,用炸药包将其炸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赞歌。孙玉国因此被选为九大代表,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为了对付苏联修正主义的坦克,我们连被拉到了南京汤山,专门学打坦克。
汤山,古时叫“温泉”,已有1500多年历史。据记载,汤山温泉日出水量达5000吨,常年水温在60~65度之间,温泉中含有3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治疗皮肤病和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早在1000多年前,南朝萧梁时期就封其为御用温泉。1918汤山年被孙中山誉为“美善之地”。2012年,汤山被授予“世界温泉”名地,并授予“世界著名小镇”称号。南朝以来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都来此游览沐浴。相传,唐朝时,浙江观察使韩滉的女儿得了“恶疾”,四处求医不见好,后听闻汤山温泉能治病,专程送女儿到汤山沐浴,洗个澡后很快就好了。为此,韩滉用其女儿陪嫁费用在汤山修建了“圣汤延祥寺”,就是“汤王庙”。除汤山古溶洞和阳山碑林外,民国时期,大批达官贵人在此建造温泉别墅,如江宁陶保晋建的“陶庐”等,抗战胜利后不久,“陶庐”就变成了蒋介石的温泉别墅。
汤山,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但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享乐的,而是因为南京汤山有数公里低矮平坦的山坡,很适合坦克行走,是最适合我们学打坦克的好战场。
苏制T─62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坦克。它不仅外壳坚硬,而且水陆两用,还能爬一定的坡度;坦克中配有冲锋枪、重机枪、火炮和各种榴弹。苏联凭借坦克的优势在苏蒙边境陈兵百万,欲对我大举进犯,当时对付苏联的坦克成了战场上的主要问题。
坦克在战场上有巨大优势,但也有缺陷。当人离坦克只有15米时就成了坦克的射击死角,坦克无法打到人,而人则可以用炸药包炸掉它的履带,或爬上坦克将手榴弹塞入它的射击孔,使其瘫痪。我们就是学这种打坦克的方法。
要接近坦克并不容易,必须用匍匐前进的办法前进,稍有不慎就会被坦克发现而被打死。当然,坦克也有它的劣势,它只适应平坦地带作战,如超过一定的坡度它爬不上去;还有,30米内杀伤力差,15米以内是射击死角,一旦人接近到离它这个角度,它就必死无疑。
珍宝岛战斗时,我们只有20世纪40年代制造的40火箭筒,这种火箭筒无法推毁苏联的T─62坦克,其原因是弹头打中坦克外壳,弹头会滑掉。
珍宝岛战役后,吃了亏的中国人,很快在1969年研制出了“六九”式火箭筒。这种火箭筒很轻巧,射击时扛在肩上,弹头向前,扣动扳机射出,弹头在前进过程中碰到任何物体,哪怕是一根稻草也会爆炸。它的先进性在于,弹头上装有防滑帽,防滑帽是用磁铁做的,防滑帽一旦接触到物体就会被吸住,打到坦克上不会再滑掉,而是钻个手指般大的洞进入坦克内,然后产生几千度高温将坦克烧掉。
这种打法自然也要学,否则,一不小心,弹头碰上物体,就会爆炸。这种火箭筒,代价是很高的,打一枪要费去一两黄金。而且,远距离射击较难命中目标,这就需要练习瞄准,特别是学会近距离接近坦克,以确保百发百中。可见战士战术过硬也是很重要的。那次练习,连长叫我打了一枪,只见一盆火像流星一样飞抵而去,命中了目标,很开心。
在南京汤山学打坦克时,正值初冬的霜冻季节,一早一晚气候都很冷。由于条件所限,全连除连部外,全部住在一个大厅里的水泥地板上。地板仅铺了一层薄薄的稻草,晚上睡觉很冷。没几天,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冒了,这大概是100多号人挤在一起睡、互相传染的原因。好在年轻人抵抗力强,大家只要不是高烧都坚持训练,有的战士发烧390C也不吭声。可以说,这次学打坦克一个月,战士几乎都是带病参加这种十分艰苦的训练的。
学打坦克异常艰苦,白天在坡上摸爬滚打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搓好稻草绳,用来捆扎假炸药包,以备第二天的训练。由于天气干燥,山坡上尘土飞扬,战士们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灰尘;又由于早晨有霜,露水好多,厚厚的军装都几乎沾湿,尘土沾在衣服上厚厚的一层灰土。一个星期下来,衣服成了泥衣,头发里耳朵里到处都积满了厚厚的一层灰。因为天气冷又无澡堂,不能洗澡,最多是洗把脸。衣服自然也不会去洗它,因为洗了也没用,第二天照常如此。
那次训练真让我刻骨铭心,连我这样身体强壮的人,都累垮了。那天中午,刚吃完饭,我路过连部门口一米多高的乱石坎上时,突然眼前一黑,不省人事摔了下去。好在,几秒钟后就醒过来爬起。别人还以为我是不小心踩空了摔下去的。真是老天有眼,我只有眼角下被石头碰出了一点点痕迹,奇怪的是,碰了个很深的窝却连血也没出。事后,我感觉这纯粹是劳累过度而晕倒的。
学打坦克整整一个月,在尘土泥灰中摸爬滚打,战士们都快成泥人了。于是,全连以出色成绩完成任务后,连长带我们来到了汤山温泉,痛痛快快地泡了一个澡。连长告诉我们,蒋介石和宋美龄经常来这里洗澡。我们连也享受了一次特殊待遇,在那个皇帝夫妇洗澡的地方洗了一次澡,舒服极了,让人永生难忘。
在南京汤山一个月,让人难忘的还是那刻骨铭心的艰苦训练,超人体能的艰苦磨炼。
39.当班长
1972年冬末,连队驻扎在离吴淞口不远的宝山营房。连长没说原因,也没说任务,可能不便说,但我猜想肯定是有原因的。
吴淞口是松江流入长江之口,故名吴淞口。它位于上海市市区北部,黄浦江与长江合流处。是上海的第一大河,和苏州河一脉相承,它的上游称为吴淞江,下游称为苏州河。吴淞口为明、清两朝的江防要塞,也是战略要地。我们驻扎在这里,绝不是闲来无事。
宝山营房很小,只能容下一个连,而且还有一个排睡在一个空旷的平房大厅里。时值三九隆冬,地头都冻得膨胀裂缝;周围的水地也结满了冰。我们排住在大厅,大厅的水泥地上只铺了一层稻草,加上部队的被子极薄,常常半夜冻醒;为了更暖和些,睡觉前用热水烫脚,并把被子放脚的一头用背带扎牢,以免进风。同时把脱下来的所有衣服盖在身上。因为用背带捆住了被子,半夜里紧急集合,忙乱中常常出洋相。
那年的冬天,部队的新老交替早早就开始了。新兵们比往年早到了几个月,为的是防止苏联修正主义的侵犯。
就在这次的新老交替中,我被任命为七班长。连里的七班和一班都是典型班,一班长是英雄金训华的弟弟金继华,足见连里对我的器重。
我们班共有10个人,和我一起搭档的副班长叫张林海,浙江人,个儿不高,白皙的皮肤,不像是乡下来的,言语不多,诚实精明;与他一起来参军的叫孟锦昌,是他的浙江老乡,个儿不高,皮肤黝黑,显得壮实墩厚,平时沉默寡言,少说多做。班里有个老兵,比我先来一年,叫薛景祥,河南人,别看他没文化,很有政治头脑,看问题很准,什么事情都清楚着呢,他个子偏矮,灵活能干,记忆力强,对我非常要好,倾心,我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友谊,退伍时留了个地址,后来怎么也没找到,他的音影笑貌至今还在我心中回荡。其他几位,一个是江苏涟水的刘华芝,文化较高,班里的学习辅导员;一个是王秀龙,也是江苏涟水人,叫干啥就干啥,从不多话;一个是安徽的黄德红,身体较单薄,但能吃苦,常常冲锋在前;一个是河南的王家全,少说多干,一看便知是老实人;还有两个新兵,一胖一瘦,都是山东兵,胖的叫邹世军,为人热心;瘦的叫栾晋国,积极肯干,看上去有点身单力薄。
当时上海警备区司令、政委都是江西人,因此在江西招了一批兵,在“好八连”的有:钟家光、李永金、刘一飞、刘瑞芳、刘文发、李同治、杨望奎等,其他的都分在“好八连”所在团。都说世界上最真切、最纯洁、最可靠的友谊是战友和儿时的伙伴。战友可以说生死之交,这些战友虽说相处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可离别后总是念着想着。遗憾的是,这些战友离别后大部分都没能见面。
在宝山营房,除了正常的出操训练外,也经常在吴淞口附近演习短促突击,估计也是有特殊任务的需要,但不知为什么,连长始终没有明说。此外,我们照样要帮助当地老百姓劳动。记得正是朝鲜《摘苹果的时候》等电影在中国盛行之时,影片中有个胖姑娘被一句“一年能挣600个工分”的台词所颂扬。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当时全国影片禁止放映,全国只放映几部样板戏和特批的《南征北战》等几部电影,剩下就是新闻简报了。而外国进口的就只有朝鲜的爱情片、越南的战争片、东欧的间谍片,而全国流传一首顺口溜“朝鲜的说说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东欧的莫名其妙,中国的新闻简报”。像朝鲜电影里一句“600个工分”这样极简单不过的台词,却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足见当时精神生活的匮乏。记得一次劳动,有个与电影《摘苹果的时候》里那位姑娘长相相似的胖姑娘,当时有人暗中开了句玩笑,说了一句“600个工分”,被连长听见后狠狠地瞪了一眼。
历届上海市领导都对“好八连”十分关心。春节很快就到了,时任上海市委领导的王洪文、马天水、王秀珍、徐景贤等人,驱车来到连队看望大家。连队干部战士列队欢迎,他们与干部战士一一握手。
也许是无缘,我和其他几位有点文化的战士被派去连部整理材料,未见到这位不久便成为党中央副主席后又成了“四人帮”的政治明星,当他们离开连队时,我们只是远远地看见他们的背影。
……